證監會掀起改革潮,市場利益重新分配,這些再融資規則對誰有利

2019-11-13     曹中銘股市觀察

近期證監會掀起一股「改革潮」。繼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新三板等改革措施或改革思路與方案出台之後,日前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等再融資規則公開徵求意見。整體而言,此次改革,再融資鬆綁的意味很濃。

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是上市公司獲得資金的一大途徑。像銀行借款、債權融資等,上市公司往往會背負沉重的財務負擔,並會吞噬凈利潤。但通過股權融資則不同,股權融資雖然會增加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但不會像銀行借款、債權融資那樣產生財務費用。因此。股權融資往往成為上市公司的最愛。

根據規定,像公開發行、配股、發行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往往會面臨一定的門檻,但此前定增的方式融資的話,由於定增存在程序簡單、操作方便、易於成行等方面的特點,因而成為上市公司融資的主要方式。從此前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的占比看,非公開發行一般都占據著較大的比重。

但股權融資也會產生多方面的問題。從上市公司資金需求的角度講,如果出現資金短缺、現金流不足等現象,其實是需要融資的。然而,A股市場上,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啟動再融資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某些不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卻常常創造條件實施再融資。另外,差錢的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但某些銀行上有巨額現金睡大覺的上市公司,也頻頻啟動再融資。基於此,2015年證監會收緊了上市公司再融資。

實際上,再融資規則無論過松還是過於苛刻,都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再融資規則過松,將導致再融資泛濫的現象出現,進而會對市場資金面形成壓力,也會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再融資規則過於苛刻,上市公司又無法融到需要的資金,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會波及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而從此次證監會發布的徵求意見稿看,堪稱是對再融資規則的「大修」,其目標則主要針對創業板與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比如創業板方面,取消了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於45%的條件;取消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等,以精簡發行條件,拓寬創業板再融資服務的覆蓋面。可以說,「雙取消」將惠及更多創業板公司,今後,創業板市場迎來再融資高潮將是可期的。

根據徵求意見稿,非公開發行將從定價基準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定價與鎖定機制、減持規則限制,以及非公開發行對象上進行了全面調整。但個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卻不少。

其一,非公開發行股份鎖定期由3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既然某些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對象為戰略投資者,那麼其持股周期應該並不短,18個月甚至是6個月的持股時間,很難將持股者認定為戰略投資者,頂多只能算是財務投資者。因此,非公開發行的對象,不能只針對「戰略投資者」,如此其實對其他投資者並不公平。

其二,非公開發行股份不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實際上是對非公開發行股份減持的一次大鬆綁。非公開發行將產生限售股,由於門檻的降低,今後非公開發行產生大量的限售股將是不爭的事實。限售股解禁對市場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早已有目共睹,如果非公開發行股份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必然對會市場資金面,投資者心理上等產生壓力。

其三,由於非公開發行定價不得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由此前的9折改為8折,且非公開發行對象出現大擴容現象,那麼個中是無法排除利益輸送現象的。類似的案例在此前已經大量出現過。

此次再融資規則的修訂,必然會導致市場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個人以為,對於產生新的問題,有必要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應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6Mnam4BMH2_cNUgcM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