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官網發布消息稱,經統籌研究,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這表明,金融業對外開放又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外資入股國內證券公司,到最終取消持股比例限制,經歷了一個不算短的過程。在2012年以前,合資券商外資持股占比不得超過33%;這一比例後來提升至49%;2018年證監會頒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合資券商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委宣布,將原定的2021年取消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此次證監會決定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為外資進入國內券商行業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由於國內資本市場誕生時間不長,券商行業在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合規管理、風險管理等多方面還存在不足或短板。即使是此前的合資券商,由於外資持股處於劣勢,話語權不足,因而也無法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發揮其長處。再加上合資券商往往業務牌照受限,導致此前多家合資券商中的外資紛紛撤資,進而對券商行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與內資券商相比,境外投行在管理經驗、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風險控制、業務拓展等方面,都值得國內券商學習與借鑑。而且,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還可以為國內券商行業帶來增量資金、先進的技術,對於整體上提升國內券商的業務水平,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於國內券商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與合資券商相比,在業務占比、營收等方面都占據著主導地位,有人認為,取消券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並不意味著「狼來了」。個人以為這是值得商榷的。
事實上,自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外資能夠擁有券商的絕對話語權後,境外投行便蠢蠢欲動。截至目前,已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金圓統一等外資控股券商設立,另外還有18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排隊待批。而隨著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取消,今後不排除還會有外商獨資券商的出現。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券商行業的競爭無形中會更加激烈。
而且,隨著今後更多外資控股券商的出現,不排除合資或外商獨資券商對國內券商發起收購兼并的可能。如此,國內券商獨大的格局就有可能改變,國內券商行業的版圖將重構,其行業主導地位有動搖的可能。
因此,在券商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後,國內券商更要具備危機意識,面對未來的市場格局,有必要提前採取措施,未雨綢繆,以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這是防範行業自身風險的需要。更多合(外)資券商的出現,將加劇券商行業的競爭。10多年前券商行業遭遇「整頓潮」的背後,相關券商為了生存與發展,不惜鋌而走險,券商行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行業風險也暴露無遺,最終相關券商或被撤銷,或關閉,或託管,券商行業也因之付出慘重的代價。
另一方面,也是國內券商提升競爭能力與抗市場風險能力的需要。市場蛋糕是有限的,但隨著合(外)資券商的增多,能分到多少蛋糕,券商本身的競爭能力、創新能力等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否則,將有可能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此外,這也是國內券商做大做強以及走出去的需要。A股要與國際成熟市場接軌,國內券商行業其實也需要與國際接軌。國內券商行業的發展,不能只待在溫室里,而是需要通過走出去的方式,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接受國際市場的洗禮,才能真正實現做大做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mFME3EBrZ4kL1Vi1s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