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報披露期,年報對行情的支撐作用到底如何?答案在這裡

2020-03-02     曹中銘股市觀察

目前本應是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密集期,但由於疫情的影響,多家上市公司年報的審計工作遇阻,因此導致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並不多。如截至2月26日,滬深A股披露2019年報的上市公司只有12家,這在以往是不多見的。


12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可謂參差不齊。有9家業績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像益生股份、焦點科技等兩家上市公司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均實現翻番,其他的像中國平安等7家上市公司均保持了正增長。

相對而言,業績增長不俗的上市公司,鼠年開市後的走勢表現良好。以益生股份為例。鼠年第二個交易日,受前一交易日大幅下挫的影響,益生股份以20.70元的價格開盤,這也是該上市公司鼠年以來的最低價。此後,該股便開始了持續上漲的歷程。至2月26日,益生股份最高上摸35.66元,鼠年以來的最大漲幅72.27%,遠遠跑贏中小板指數。因此,從益生股份股價的表現看,與其業績呈現出正相關的態勢。

那麼,是否意味著上市公司的年報會對股價表現產生支撐作用呢?年報披露又是否會成為炒作熱點呢?

實際上,從A股市場的發展歷程看,上市公司年報對行情還是產生過影響的。比如早些年的年報「業績浪」即是如此。一旦上市公司披露出來的年報整體上增長不俗的話,那麼就會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並帶動指數上漲,從而在市場上產生一波行情。但這種情形的產生,是在信披不規範,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產生的。

如今隨著上市公司信披的逐漸規範,休說是年報的業績狀況,即使是季度,甚至某些上市公司月度的業績數據,都會公布出來,這在此前是不可想像的。在信息披露不規範的年代,並沒有什麼季報、半年報的披露,投資者能夠獲得上市公司業績數據,只有等到年報披露才能知曉。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既讓投資者無法獲取必要的信息,客觀上也為先知先覺的大資金、大機構操縱市場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但這一幕在如今已不可能上演。而且,由於滬深交易所均建立了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交流的互動易平台,上市公司的某些信息也可通過這個平台發布。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目前A股市場建立了上市公司年報的業績預告(快報)制度,規定在每年的1月31日前須年前預告業績狀況。這實際上是上市公司在年報披露前提前向市場透露「家底」,如此,既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有利於在市場上造就公平的環境。

因此,上市公司在業績預告之後,其股票是否會遭到炒作,已經一目了然。年報披露時的數據,其實已經「滯後」。基於此,年報披露後對行情的支撐作用,已經弱化了。

另一種情形即是在上市公司披露業績預告(快報)前,就已經有大資金、大機構提前知曉了其業績狀況。對於業績增長不錯的上市公司,大資金、大機構當然會提前進行大肆炒作。如果業績差強人意的話,大資金與大機構也會提前開溜。無論是哪一種情形,中小投資者都會是埋單方。而此種情形的發生,同樣會弱化年報對於行情的支持作用,年報當然也不會成為市場的炒作熱點了。

實際上,無論是此前單純的年報披露制度,還是如今季報、半年報、年報披露制度,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披露不對稱的問題,這才是最需要關注與重視的。而這,則需要監管部門通過完善制度建設與強化市場監管的方式來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PZCmXAB3uTiws8K64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