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保險機構要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如果居民儲蓄能夠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無異於股市之福,但理想或很豐滿。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底我國住戶存款總額68萬億元,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雖然這麼多的居民存款不可能都轉化為保險資金,但如果其中有1%的居民儲蓄在買入保險產品後再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對於股市而言,也是非常可觀的。
保險資金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與公募、社保、養老金、QFII、RQFII等一樣,保險資金在股市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從歷史上看,保險資金多次成功抄底與逃頂,堪稱股市中的投資高手。如果居民存款能夠假道於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在保險資金充分發揮其投資優勢的背景下,或能為居民帶來一定的收益。
但問題的關鍵則在於居民存款能夠轉化為保險資金,這才是最為主要的。保險資金在股市投資中雖然具備一定的優勢,但由於A股市場「牛」短「熊」長的特性,保險資金也會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飲」的尷尬。而且,保險資金具備一定的投資優勢,也並不能夠保證有保底收益,更何況該情形還為監管部門所禁止。
個人以為,居民儲蓄通過購買保險產品進而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還存在多個方面的障礙。從股市本身而言,並不值得居民信賴。一方面,與美股不同,A股產生整體性「財富效應」的機會並不多。美股十年長牛讓其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但A股誕生近30年來,也只產生罕見的幾次牛市行情,更多的時候基本上都處於低迷時期。而且,A股市場遍地是韭菜,這對於場外資金的入市又會產生障礙。
另一方面,A股市場本身不成熟、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上市公司違規事件頻發,損害投資者利益的現象比比皆是,但投資者又往往面臨著維權難的困境。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行為猖獗,利益受損的投資者常常欲訴無門,這無形中會打擊投資者的信心。
不僅如此,股市中「黑天鵝」事件不斷。2019年度,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實控人因違規上演「監獄風雲」,也導致其股價出現「斷崖式」下跌,股民損失慘重。雖然說股市有風險,但像這樣的風險,卻也要由股民來承擔,這顯然又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與其要求保險機構通過多渠道的方式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倒不如採取更多手段或措施吸引居民儲蓄存款直接進入資本市場,並轉化為長期資金更有效。
從現實案例看,A股市場的每一輪牛市行情,都會吸引巨量資金進場,其中就有為數不菲的居民儲蓄資金。與借道保險產品不同,居民儲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更直接,也龐大,意願也更強。更重要的是,居民儲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後勁更足,對股市所產生的影響也更大。
但在現階段,居民儲蓄直接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可能性並不大,借道保險產品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可能同樣不大。而要達到目的,則有賴於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進一步完善,投資者保護的到位。更有賴於股市的成熟,居民投資意識的增強。當然,更重要的則在於股市風險的降低,以及「財富效應」的強化。否則,居民儲蓄往往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誰又願意冒首較大的風險去投資問題多多的A股市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