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上市公司被舉牌,險資在資本市場可發揮更大作用

2020-01-15     曹中銘股市觀察

繼2019年舉牌七家上市公司之後,步入2020年以來,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勢頭仍然不減。1月3日,太平人壽公告了以19.07億元舉牌大悅城的事項。1月14日,國創高新披露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華泰保險旗下華泰資產以近2.8億元受讓大股東占總股本8%的股份。2020年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就有兩家險資斥次近22億元舉牌兩家上市公司,這在此前是不多見的。


對於為何舉牌,兩家險資幾乎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如太平人壽表示,一直將資產優質、風險可控及估值合理的標的公司作為長期投資對象,期望分享其穩定的財務收益。華泰資產則表示,本次增持國創高新股票,主要是看好行業和公司長期發展潛力。說到底,險資舉牌「利」字當頭,客觀上這一現象也較為普遍。

多年來證監會都在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險資亦是證監會重點的發展對象。隨著越來越多的保險資金入市,險資也已成為資本市場一支重要的投資力量。而且,險資在股市中的投資還常常不乏「神來之筆」,比如多次成功抄底與逃頂。儘管如此,三年前的「寶萬之爭」,曾導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產生波折,並對險資投資股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過,隨著近年來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監管部門亦開始再次鼓勵險資等長期資金入市。年初,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要「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毫無疑問,《指導意見》對於推動更多險資入市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任何資本都是逐利的,這對於險資而言同樣不能例外。作為資本市場一支非常重要的投資力量,險資進入資本市場追求投資收益亦無可厚非,但險資入市,顯然又不能單純地只為利益。基於我國資本市場「新興+轉軌」的特性,險資其實還可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

險資作為機構投資者,應該奉行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投資實踐中。險資由於規模龐大,眾多險資在市場上往往能夠形成「扎堆效應」。其大規模的進出,不僅容易引發相關個股的波動,也不利於整個市場的穩定。因此,險資如果能夠成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對於維護市場的穩定,將會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方面,險資同樣不可缺位。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榜上,出現險資扎堆現象已成常態。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就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包括險資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往往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出現缺位的情形,這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個人以為,險資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規範「三會」運作等方面,亦是大有可為的。

而在投資者保護方面,包括險資在內的機構投資者,也往往出現集體失語的現象。如今的A股市場,因上市公司違規等方面的原因產生的「黑天鵝事件」並不少見。此時,發出自己的聲音,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理應成為所有投資者的共同訴求,但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面,機構投資者常常會失語。實際上,作為機構投資者,其發出的聲音更有力量,也更能引起市場的關注。

此外,險資在支持國企做大做強方面,也可提供助力。像大悅城背靠大股東中糧集團,太平人壽參與此次非公開發行,在優化其資產配置結構的同時,也無形中有利於大悅城的做大做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Pswqm8BUQOea5Owr_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