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這事?收取管理費超過規模,基金行業改革迫在眉睫

2020-03-27     曹中銘股市觀察

華夏盛世精選基金成立於2009年12月,至今已有10年。當年成立時受到基金投資者的追捧,其規模達到190億元,但10年過後,目前其規模已不到10億,縮水94%。然而。10年來,該基金雖虧損23%,但累計收取的管理費卻達到了10億元。


10年前募集規模能夠達到190億,足以見證當年該基金的火爆程度。不過,基金火爆,並不意味著其投資業績不俗。事實上,該基金前後歷任五位基金經理,其中只有一位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跑贏了基準,其他四位都跑輸了基準。跑輸基準,實際上也說明其業績差強人意。

也正是在投資業績不佳的背景下,隨著基金持有人的大量贖回,華夏盛世精選基金的規模開始大幅下降。由於持續虧損,至2011年6月份,該基金規模縮水至100億;至2014年底,該基金規模再遭腰斬,規模縮水至50億;而到了2019年底,其規模連10億元都不到了。

從190億的規模縮水不到10億,只經歷了10年的時間。該基金不僅沒有「做大做強」,反而越做越小。退一步講,即使其初期規模較大,進一步做大並不容易,但顯然也不至於規模縮水至10億元的程度。而在這一切的背後,顯然源於該基金一系列的「神操作」。

客觀上講,從該基金成立至今,A股市場只經歷了2015年的「瘋牛」行情,A股更多的時候都處於低迷階段,其業績不佳甚至虧損都情有可原,但大幅跑輸基準卻是說不過去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期間並非所有基金的業績與華夏盛世精選一樣不靠譜。取得不俗業績,且持有人獲利豐厚回報的基金不在少數。

但就是這樣的一隻基金,10年來收取的管理費高達10億元。一隻基金如果能夠為持有人帶來豐厚的回報,無論收取多少管理費,相信其持有人都不會有任何的想法。但在虧損的情形下,卻收取10億元的管理費,無疑又是值得商榷的。

根據測算,如果持有人從當初認購一直持有至今,其虧損金額中的65%都給華夏盛世精選交管理費了。毫無疑問,這樣的比例其實並不低,這也是該基金遭到市場質疑的根本原因。

公募基金行業無論盈虧,管理費按規模都照收不誤,這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但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潛規則」,常常遭到持有人的質疑與詬病。相對於私募行業,公募基金還需要承擔維護市場穩定的重任,收取管理費固然有必要,但收取管理費的費率卻不能一成不變。

多年來,國內基金公司一直都崇尚「規模為王」,追求規模的膨脹,卻對投資業績的苛求不夠。而規模戟大,意味著基金公司能夠收取更多的管理費,也能實現基金公司利益最大化。至於業績,雖然有時也會對規模產生影響,但顯然基金公司更看重規模而非投資業績。

今年以來,隨著市場行情的火爆,公募基金髮行再現火爆一幕,一日售罄、比例配售的新基金不斷出現。客觀上,這也是眾多基金規模擴張的最好時機。但是,作為代人理財的基金,不可只顧及規模的擴張,也應該注重基金的業績,如此才有可能產生雙贏。

近幾年來,資本市場改革不斷向深水區推進。個人以為,對於公募基金行業的改革也須提上議事日程,特別是在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費問題上更是如此。個人建議,為了讓基金更加重視投資業績,對於業績出現虧損的基金,應適當降低管理費的提取費率,如此才更加公平,這也是維護基金持有人利益的需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WsbIXEBrZ4kL1ViE9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