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劇頻現,損害投資者利益,須進一步加大對問題公司退市力度

2019-12-18     曹中銘股市觀察

獐子島又攤上大事了,這一次還是因為扇貝。根據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底播扇貝近期出現了大比例死亡,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據測算,涉及金額高達3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獐子島虧損3403萬元。這或許意味著,2019年度獐子島將再次出現巨額虧損。


2014年10月,獐子島公告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導致扇貝絕收的事項。該事件也被市場調侃為「扇貝跑了」。受此影響,獐子島2014年巨虧11.89億元。2017年,又因為「扇貝餓死」的原因,獐子島虧損7.23億元。今年一季度,獐子島業績出現虧損,上市公司又將「責任」推給了扇貝。加上此次上演的「扇貝死亡」鬧劇,扇貝前後四次為獐子島「背鍋」。

獐子島發布減值風險公告後,深交所迅速下發了問詢函。要求獐子島就采捕計劃、此前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準確、完整,以及11月份才抽測的原因,是否符合公司內部規定等問題作出說明。不過,從以往的慣例看,問詢函到底能夠從獐子島身上問出什麼來,顯然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獐子島由於其主營業務的特殊性,且由於主要產品為扇貝,像「扇貝跑了」、「扇貝餓死」、「扇貝死亡」等只能通過抽測的方式來確定,這實際上為市場監管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而且,獐子島上演的一系列扇貝鬧劇,到底真的如其所言,還是另有原因,其實都是值得懷疑的。

由曾經的一家機構投資者追捧的上市公司,到如今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獐子島前後出現的巨大變化,導致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沒有任何贏家。從上市公司方面看,扇貝事件導致其聲名狼藉,市值大幅縮水,市場形象一落千丈,且今後還存在退市的風險。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因股價大幅下跌,導致投資者虧損嚴重。從市場角度講,獐子島扇貝事件的出現,並非僅僅只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問題,也反映出市場誠信缺失,信用不彰等方面的問題。

證監會此後的立案調查,證明獐子島是一家問題公司。證監會的調查表明,獐子島披露的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涉嫌虛假記載;獐子島披露的《關於2017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的公告》同樣涉嫌虛假記載;對2017年全年業績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未及時進行披露。據此,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及責任人員進行了處罰。

如果說2014年「扇貝跑了」是偶然發生的話,那麼獐子島前後四次上演扇貝鬧劇,毫無疑問再也不能看作是偶然事件了。雖然在獐子島此次發生扇貝死亡事件後,該上市公司今後是否會退市成為市場議論的話題,但從目前來看,獐子島離退市或許還有一段距離。

但作為一家問題公司,市場上認為獐子島應該退市的聲音也不少見。不過,囿於目前退市機制的缺位,以及退市制度上的短板,強制獐子島退市,並沒有任何依據。

隨著監管部門對於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近些年來上市公司退市已逐漸實現常態化,不僅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多,退市原因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性。如誕生了欺詐發行第一股欣泰電氣、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第一股博元投資、非標退市第一股*ST烯碳、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涉及五大安全退市第一股*ST長生等。但即使如此,A股市場上仍然存在大量的或業績長期虧損,或財務狀況嚴重不良,或屬於殭屍企業的上市公司。這類上市公司,客觀上都應該將其掃地出門。

而且,像獐子島這樣的問題公司,個人以為同樣應該屬於出清的對象。A股許多問題公司,既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也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相反,問題公司往往導致市場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市場投機加劇,並放大了市場的投資風險。對於這樣的公司,應該在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加大退市力度,以從整體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bBmGW8BMH2_cNUgJZ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