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澤璟製藥網上發行。此次澤璟製藥發行6000萬股,募資20.26億元。作為首家未盈利上市企業,澤璟製藥從獲上交所受理開始即引發市場的強烈關注。而隨著該企業的新股發行啟動,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A股市場將迎來首家未盈利企業的掛牌。
此前,一家企業要在A股市場掛牌,必須滿足同股同權與連續三年盈利兩大先決條件。此後,隨著創業板的設立,這一條件又有所放寬,但對於盈利仍然有硬性要求。未彌補虧損的企業,或者說未實現盈利的企業,是根本不可能在A股掛牌的。但隨著科創板的設立,這一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
澤璟製藥能夠上市,與科創板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密切相關。科創板不僅定位於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行差異化的交易制度,試點註冊制,而且也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與尚未盈利的企業上市。另一方面,科創板的上市制度也更顯包容性。為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科創板設置了五套上市標準。
科創板前四套上市標準,主要涉及估值、凈利潤、營收、現金流,以及研發投入等方面,而第五套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 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澤璟製藥上市,採用的正是第五套標準。
科創板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新股的發行價格、規模、節奏等由市場調節,以強化市場的約束作用。基於此,在澤璟製藥之前,科創板新股發行市盈率高低有別,高的超過百倍,低的20倍左右。這些企業發行市盈率的衡量標準,源於其凈利潤為正的客觀要素。但是,由於澤璟製藥目前仍然處於虧損階段,因此是無法用市盈率指標來衡量其發行價格的高低的。
由於虧損,客觀上澤璟製藥定價的難度更大。為此,主承銷商首先採用DCF方法對公司進行估值。DCF模型又稱現金流量貼現法,關注公司未來多年的收入、利潤及自由現金流,通過對公司未來的收入利潤實現情況做出預測,折現得出企業目前的價值。根據發行公告,澤璟製藥採用了「市值/研發費用」的新方式來進行定價,發行價對應的融資規模為20.3億元,發行後總市值為81億元,對應的「市值/研發費用」為56.7倍。
整體而言,澤璟製藥市值/研發費用為56.7倍明顯偏高。歌禮製藥、百濟神州、華領醫藥、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和基石藥業等6家在港上市的可比公司平均值為21.33倍。A股市場上,創業板公司貝達藥業市值/研發費用為90.91倍;7家全部可比公司均值也只有31.27倍。問題隨之而來,澤璟製藥市值/研發費用明顯高於七家可比公司的平均值,其定價又是否合理呢?
另一方面,澤璟製藥雖然在研藥品的在研項目並不少,且其中4個在研藥品已經處於II/III期臨床試驗階段,但目前該公司所有產品均尚未實現銷售收入且尚未盈利。更重要的還在於,澤璟製藥在研藥品今後是否能夠研製成功,是否會像重慶啤酒研發B肝疫苗一樣出現失敗,這一切還是未知數。此外,其臨床試驗藥品今後的市場前景如何,顯然亦有待觀察。儘管如此,僅僅從絕對價格上看,澤璟製藥33.76元的發行價格,其實已經不低。也意味著,該股的投資風險已無形中被放大。
個人以為,科創板新股雖然實行市場化發行,但對於尚未盈利的企業,由於今後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建議奉行低價發行的原則。澤璟製藥實行市值/研發費用的方式進行定價,但如何估值,其實背後的彈性是相當大的。而估值的高低,又會影響到發行定價。顯然,對於尚未盈利的企業,如此定價同樣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