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保持積極的情緒,以及平靜的心境

2019-11-19     一個人的七宗罪

愉快的笑聲,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指標。 - 契科夫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緒可分為基本情緒( basic emotion)和復合情緒(∞ omplex emotion)。基本情緒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在發生上有著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們是先天的,不學而能的,每一種基本情緒都具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和外部表現,並有不同的適應功能。復合情緒則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

基本情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情緒( position emotion);另一類是消極情緒( negative emotion)。積極情緒是與接近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而消極情緒是與迴避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

(1)積極情緒

​ ​有人認為積極情緒是當事情進展得順利時的那種好的感受。另一些人認為,積極情緒就是因意外得到獎賞或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取得進步時產生的感受。還有人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繫,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並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孟昭蘭,1989)。積極情緒包括快樂(joy)、興趣( (interest)、滿足( ( contentment)和愛(love)等。

​ ​一般認為,積極情緒有三個重要的適應功能,即支持應對、緩解壓力、恢復被壓力消耗的資源。弗瑞迪克森( Fredrickson,1998)認為,積極情緒能拓寬注意範圍、提高行動效能,有助於機體獲得身體、智力和社會資源。積極情緒還能明顯影響到思維過程,促進高效率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積極情緒對認知有組織功能。積極情緒還對人的社會行為有積極作用,如改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等。

(2)消極情緒

​ ​消極情緒是指生活事件對人的心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適度的消極情緒有時是有益的。如在適度的焦慮情緒下,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張力增加,思考能力亢進,反應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

​ ​相反,過於強烈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則對人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有害。它能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如推理、辨別,使人的認識範圍縮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後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並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降低。

​ ​如果消極情緒長期存在,而個人的心理適應力又差,不能及時疏導、緩解還會引起相應的心理疾病。

憂愁、悲傷能損壞身體,從而為各種疾病打開方便之門,而愉快能使你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每一現象敏感活躍,能使你的體質增強。藥物中最好的就是愉快和歡樂。 ​ ​ ​ ​

​ ​ ​ ​ ​ ​-巴普洛夫

情緒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的心境、激情和應激等三種。

一、心境

​ ​心境(mod)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瀰漫性,它不是關於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態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

​ ​心境持續時間有很大差別。某些心境可能持續幾小時,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一種心境的持續時間依賴於引起心境的客觀刺激的性質,如失去親人往往使人產生較長時間的鬱悶心境。一個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高考被錄取,實驗獲得成功,作品初次問世等),在一段時期內會使人處於積極、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徵也能影響心境的持續時間,同一事件對某些人的心境影響較小,而對另一些人的影響則較大。性格開朗的人往往事過境遷,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容易耿耿於懷。

​ ​因此,心境持續時間長短,與人的氣質、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心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個人的健康狀況、自然環境的變化等,都可能成為引起某種心境的原因。

​ ​心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積極向上、樂觀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增強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益於健康,消極悲觀的心境,會降低認知活動效率,使人喪失信心和希望,經常處於焦慮狀態,有損於健康。人的世界觀、理想和信念決定著心境的基本傾向,對心境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二、激情

​ ​激情( intense emotion)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通常是由對個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後的狂喜、慘遭失敗後的絕望、親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極度悲哀、突如其來的危險所帶來的異常恐懼等等,都是激情狀態。

​ ​激情狀態往往伴隨著生理變化和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例如,盛怒時全身肌肉緊張,雙目怒視,怒髮衝冠,咬牙切齒,緊握雙拳等等,狂喜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極度恐懼、悲痛和憤怒之後,可能導致精神衰竭、暈倒、發獃,甚至出現所謂的激情休克現象,有時表現為過度興奮、言語紊亂、動作失調。

​ ​激情狀態下人往往出現「意識狹窄」現象,即認識活動的範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進而使人的行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魯莽的行為或動作。有人用激情爆發來原諒自己的錯誤,認為「激情時完全失去理智,自己無法控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激情狀態,也能夠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它。因此,任何人對在激情狀態下的失控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都是要負責任的。

​ ​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然而激情並不總是消極的。我國發射衛星成功時的興高采烈、我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金牌時的欣喜若狂,在這些激情中包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激勵人上進的強大動力。

3.應激

​ ​應激( stress)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例如,人們遇到某種意外危險或者臨某種突然事變時,必須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選擇,採取有效行動,此時人的身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即為應激狀態。例如,飛機在飛行中,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駕駛員緊急與地面聯繫著陸,正常行駛的汽車意外地遇到故障時,司機緊急剎車,戰士排除定時炸彈時的緊張而又小心的行為竽等。在這些情況下人們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緊張的情緒體驗,就是應激狀態。

​ ​應激狀態的產生與人面臨的情景及人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有關。當情景對一個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識到自己無力應付當前情境的過高要求時,就會體驗到緊張而處於應激狀態。

​ ​人在應激狀態下,會引起機體的系列生物性反應,如肌肉緊張度、血壓、心率、呼吸以及腺體活動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助於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刺激,維護機體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學者漢斯·塞里( Hans Selye,1907-1982)把這種變化稱為適應性綜合症,並指出這種適應性綜合症包括動員、阻抗和衰竭個階段。動員階段是指有機體在受到外界緊張刺激時,會通過自身的生理機能的變化和調節來進行適應性的防禦。阻抗階段是通過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增加等變化,充分動員人體的潛能,以對付環境的突變。衰竭階段是指引起緊張的刺激繼續存在,阻抗持續下去,此時必需的適應能力已經用盡,機體會被其自身的防禦力量所損害,結果導致適應性疾病。可見,「應激是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疾病的機制之一」( Levine,1972)。

綜上所訴,積極的情緒及良好的心境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上進的動力。


莫悲傷、莫痛苦,心態要好。

不同的情緒所表達的核心主題

發怒:對我及我的所有物的貶低或攻擊

焦慮:面對不確定的存在條件

害怕:一種直接的、真實的、巨大的危險

內疚:道德上的違反

害羞:過錯歸結到自己

悲傷:體驗到不可挽回的喪失

羨慕:想別人所有的東西

嫉妒:憎恨他人得到別人的愛,希望他失去進步

厭惡:從事或接近令人討厭的物體、人或思想

高興:向著一個真正的目標

驕傲:由於自己的成就得到別人承認或認同而使自我增強

放鬆:沮喪的情景得到改善

希望:怕壞的結果,想要更好的結果

愛:經常渴望的情感而不要回報

同情:被他人的遭遇所感動而願幫助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fxZoG4BMH2_cNUgoT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