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較燒腦的心理學實驗,你確定能看懂麼?|影響與改變

2020-01-18     一個人的七宗罪

一起來學習、了解社會心理學


比爾被要求說一個「善意的謊言」,並會因此而得到20美元。而湯姆說同樣的謊話卻只能得到1美元。這兩人中最終會有一人相信了自己的這一謊言。那麼是比爾還是湯姆呢?



​鑒於上述情境已經在社會心理學實驗中被採用,直接放出答案:


只得到1美元的湯姆將會相信自己的謊言。


對於這樣的答案,你是否會感到吃驚和懷疑?的確,絕大多數剛接觸社會心理學的人可能都無法做出這樣的預測。


但是根據認知不協調理論的觀點,這些答案都是很好理解的。


誘因越多,依從越多。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讓他人喜歡或者認同你強迫他們所做出的行為,那麼你用於獲得依從行為的誘因越少,效果越好。因為誘因越少,越多的個人態度將朝向誘因發出的依從行為方向改變。


經典實驗:越少越好

大學生們首先從事了整整1個小時單調無趣的任務( Festinger& Carlsmith,1959)。

實驗者假裝在監視學生們的表現,學生們重複地用軸線繞滿盤子,清空它,然後每次將木樁轉動90度。這項任務是非常枯燥無味的。

稍後,實驗者會給其中一些被試1美元,要求他們(為了實驗目的)對下一個被試說,這一實驗任務是非常有趣並令人愉悅的。實驗者對另外一些被試則提供了20美元,要求他們做相同的事情。

儘管誘因的大小有所區別,但幾乎所有的被試都願意說這個謊,並從事這個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雖然依從比率相似,但態度上結果卻不同。

所有被試撒完謊後都接受了個別訪談,訪談是由被試認為與這一實驗無關的人進行的。訪談者要求被試評定自已在多大程度上喜愛這一實驗任務。

那些得到了20美元報酬的被試認為,這一任務比較枯燥。他們的評定結果與控制組被試的評定結果相類似;控制組被試只進行了實驗任務,然後就進行評定。相反,那些僅僅獲得了1美元報酬的被試表達了更多積極的態度:他們把實驗任務評定為令人愉悅的。顯然,那些獲得了20美元報酬的被試體驗到了很小的認知不協調。

20美元的報酬證明了謊言的合理性,尤其是被一個以研究者面目出現的權威所授權的小謊言。但是,1美元的報酬很難作為欺騙下一個學生的理由。

因此,只獲得了1美元的被試產生了降低認知不協調的驅力,他們通過改變態度以適應自己的欺騙行為,從而降低自己的認知不協調。

1美元是如此微不足道的報酬,被試因此而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印象:他們自願選擇向另一個人傳遞虛假信息。事實上,他們產生了一個由研究者創設出來的「選擇的錯覺」,而研究者正是利用了人們對微妙情境刺激的不敏感。

被試行為的真正原因蘊含在實驗的強大情境陷阱中,情境如此強大以至於只獲得了1美元報酬的被試中90%的人選擇了服從。一個權威角色(實驗者)很客氣,但堅定地並貌似符合邏輯地要求被試幫一個忙(為了科學目的而去欺騙下一個被試)。但是,除非提供一個很明顯的刺激(例如,20美元),否則依從壓力是如此微妙,以至於看上去被試似乎是在無壓力情況下自由做出的決定。

一個比較燒腦的心理學實驗,你確定能看懂麼?|影響與改變

進行依從操縱的語言通常為:「如果你不願意,你可以不必做」;「這完全取決於你,但是如果你這樣做,我將不勝感激」等等




用容易點理解的說法就是:

拿20美元的被試者之所以沒有改變態度,是因為他們有充足的外部理由說服自己,即自己是因為拿了足夠的報酬去說謊,本身被試者他們自己是覺得這個活動很無聊的。


而拿了1美元的被試者,他們對另外的被試者說謊說這個活動很有趣,實際上他們是覺得這個活動很無聊的。人們一般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正直的不說謊的人,但是被試卻騙他們說這個活動很有趣,被試就需要從外部尋找理由,但是為了1美元出賣自己的正直?被試者們可能覺得這個理由不夠充分。


根據認知不協調的理論,被試者們會轉而改變自己原先的認知,即這個活動其實還是蠻有趣的,這樣的話自己就不算說謊了。在上面的試驗里,外部理由就是報酬。


散發思維

有點繞腦,理解了沒,下面這個場景的也可以通過認知失調進行解釋。

問題:老闆想讓員工更加賣力地工作,為了增強員工的動力,A公司提供了加班費,B公司提供了一些簡單的零食輔助加班。那麼,哪個公司的員工會更喜歡自身的工作或作出加班行為呢?

結果


很多員工加班的情況都是被迫的、或不合理的(正常狀態下)。


A公司提供了加班費,會增強員工的理由,認為是工作量大,任務安排不合理,或者壓榨員工精力等。(排除磨洋工、故意拖到加班時間做核心工作的事情等)是在用金錢來換取自己的時間。極少有人從心底會喜歡這種安排。


B公司提供了一些零食,相比於金錢來說,是一種很小的刺激物。員工會從認知上進行平衡,是自己為了零食才加班的麼?還是自己喜歡當前做的工作自願去加班。如果是為了可有可無的零食而奉獻自己的時間,還不如拿加班費。如果是真的喜歡工作,那一點零食相對於金錢來說,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對於主動性強的人來說)

所以,認真思考下,認知失調真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心理學概念,不知不覺得讓自己產生了去平衡的意識,從而改變了態度和行為。


感謝關註: 一個人的七宗罪

歡迎一起閱讀、學習、解析心理學知識

資料參考《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rmum8BbDmBVZuP9k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