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大流,就是順著多數人說話或辦事,這樣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吃飯
又到中午了,幾個同事陸續站起來,帶動了更多的同事站了起來,「走,我們吃飯去」。
從樓上坐電梯到樓下,不過十幾個呼吸的事兒。
出了大樓門口,便會出現這世上最容易提問,而又最難對回答採取措施的靈魂問話。
「今天吃什麼?」
「隨便」
往往是第一個開口的人,會有人附和,然後再到所有人的附和。
這個劇情,每天都在不斷的重複。
購物
翻開電腦,點開瀏覽器,
輸入熟悉的購物網站,
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
隨便一個商品都有成百上千的商家可以選擇。
到底選擇哪個呢?心中很是糾結
「嗯,這個商家的銷量最多,應該是東西不錯的吧」
「咦,那個商品的評價不怎麼好,但銷量很高,是刷的吧!」
在經過矛盾的心理鬥爭之後,
還是選擇了那個價格稍微高了一點,但是銷售量最多的商品。
(曾經和一個做電商的朋友聊天,他很是不解的說:「不是我想刷單,而是現在的買家,在選擇商品的時候,銷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訂單是否會成功,就算我的貨價質量更好,價格更低」)
聊天
難得在吃飯的時候能聊一會天,
他眉飛色舞地給我們講述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XXX》,
從演員的服裝、演技、劇情都深入了剖析了一番,
看過的人,當然加入了這場演說,
沒看過的人可能心裡在嘀咕了,
「哎呀,是不是要惡補一下劇情了,要不然聊天都聊不到一起了」
「這個劇情聽起來不錯,嗯嗯,我回去也要看一下」
不只是追劇,聊遊戲,聊汽車,聊孩子,聊裝修,
害怕被這個群體疏遠,拒絕的人都會去了解一些相關的信息,
來增加談資。
生活
小時候,「他們都有這個玩具,我也想要」,
上學後,「他們都在報興趣班了,我也去吧」,
大學時,「他們都選工商管理專業了,我不太確定這好不好,但還是和他們一樣吧」,
畢業後,「村裡像我這麼大的都結婚了,我父母也在催我了」,
結婚後,「他們都生孩子了,我們也來一個吧」,
工作時,「你看別人家過得怎麼怎麼樣,我們也要奮鬥」,
辭職時,「別人都是找好工作再辭職,你怎麼能裸辭,不行」,
中年後,「他們都在混日子,輕鬆又安逸,也挺不錯的」,
退休時,「他們都有孫子了,我也要催兒子快點生」,
老年後,「他們都X了,我也要」,
這樣複製的一生,是大部分人的寫照,從眾的心理,也是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的說就是「隨大流」。
因為通常情況下都會認為,多數人秉持一樣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大多數人都會參照這個規則。
如果,換一種思路呢?
當你有強大的自信和足夠的資本的時候,
吃飯,第一個開口,「我們去吃XXX吧,那個好吃」;
購物,看好了一個商品,馬上下單,不去考慮銷量和評價;
聊天,帶領節奏,轉變到自己擅長的話題;
生活,思我所想,做我所思。
讓你的生活按照你自己的構想發展,不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麼,
當周圍的人被你所影響,從眾的對象變為你時,
我會真心的豎起大拇指,羨慕道
「你真棒!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