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說服者,要改變某人對墮胎的態度,不管某人是支持還是反對墮胎,你會怎麼做呢?
一般作為一個說服者,
首先肯定會去搜集信息,包括:
1. 一些關於如何接受墮胎新觀念的理由;
2. 反駁與說服者相左的老觀點的理由;
3. 關注三個月大的胎兒是否具有生命,並由此判斷墮胎是否違背倫理和法律;
4. 嘗試證實或改變某人對於墮胎(或不墮胎)後果的觀點:如對母親身心健康的影響。
總體來說,你肯定希望先改變某人對此事的觀念或認知,因為觀念改變,態度也會隨之改變。
這就是一種技巧性的溝通:說服性溝通。說服包括陳述論據、事實、推理、得出結論和說明所薦行為的積極效果,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受眾信服並作出相應的行為。
研究表明,如果要求人們說明自己會使用什麼方法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人們最多提到的是說服性策略:給出有邏輯的個人原因,借鑑專家意見等。因為這是一種普遍且為社會所接受的讓人順從的方法。
這種情景太常見了。電視廣告,朋友間,同事間,情侶間都有可能發生。
比如有朋友得知你與一位親密朋友的觀點不一樣,他很可能建議你與這位親密的朋友談談:「他肯定會理解的,我確定」。隨後你可能會準備好足夠的證據,以及有效的說辭,去改變對方的觀點及想法。
那麼,說服是一種隨機碰運氣的現象麼? 不完全是,有一系列的說服原理,幫助我們判斷什麼因素使說服訴求在某種既定情景中有效,而在另一種情境中卻無效。
一、社會比較理論
(我們為什麼會進行說服,還有說服的對象是哪些?)
這種理論認為,我們關注自己是否有「正確的」態度和信念,或者觀點。(人們有時會尋求他人的說服信息,有時也會主動地聽取他人對某一態度、事物或問題的看法。)
正確的的觀點可以使我們對人和事進行準確預測,相反,錯誤的觀點會誤導我們,造成慘重損失。確定我們的觀點是否正確的方法是,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進行比較。
比如,我們會比較各種生活用品的好壞;比較各自喜歡的歌曲、電影、書籍;比較各自的觀念、觀念或者思想。這就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說服信息,當然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比較。
我們會與誰進行比較呢?(1) 在有爭議的主題或事務上具有相同的觀點。(2)與該主題或事物有關的特徵上相似(相關性)
我們一般會想知道與我們最相似的人的看法。相似性可以是觀念,可以是思維,也可以生活、工作方式。(如隔行如隔山,也可以引申為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和沒關係,沒交集的人比較沒意義)
當然還有一些人,那些最頻繁地在特定問題上尋找相同觀點的人,就是那些已經具有自己觀點的人也會尋求社會比較。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證實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評價自己的觀點。通過與志趣相投者「比較觀點」,忠於某一立場的人可以避免發現支持對立觀點的好理由,這些理由可能和他們堅守的立場相衝突。他們還可以獲得一些額外的支持自己態度的理由——一由此來增進他們的自信。
總之,人們通過社會比較可以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或者接近正確的信息,也可以真正指導人們完善自己主觀態度的信息。
二、說服訴求
(成為影響他人的人)
情感和喜好的日常溝通是人們言語社交習慣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樂在其中;甚至害羞的人,也渴望與他人溝通。
現實中有大量的說服訴求,當我們在看電視、聽廣播、街邊廣告,甚至在工作之餘和同事們小聚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地碰到這些訴求。
如果每條信息都對我們產生影響,我們的想法就會不停地改變,就會被任何試圖吸引我們注意的信息來回推拉。我們也可能會不知所措,態度變得麻木,在任何時候都不知道該相信什麼或者懷疑什麼。我們馬上就會發現這種優柔寡斷會束縛我們的心動。所以我們會通過反駁進行防禦。
三、說服過程
(分階段、步驟實施)
要做一次成功的說服,首先要保證信息是有說服力的,這樣才能改變態度,進而改變行為。因此,有效的說服過程是有多個階段的。
每個階段都是不確定的,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要讓某一信息改變我們的行為,我們必須接觸該信息;注意它;至少對它有一些理解;接受它的結論;長時間地保持新的態度;在某個情景中提醒並鼓勵自己讓新的態度來指引我們的行為。
1.接收到信息
如果信息靶從未看到或聽到該信息,那麼該信息就不可能產生影響。
2.注意到信息
要使信息產生影響,信息靶必須要注意到該信息
3.理解信息
如果信息要有所影響,那麼信息靶必須至少理解信息的結論
4.接受信息的結論
如果要發生態度改變,那麼信息靶必須能夠接受信息的結論
5新態度的保持
如果新的態度被遺忘了,那麼信息將無法在將來產生影響。
6態度向行為的轉變
要使信息影響行為,新的態度必須在相關情境中引導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9TZQnABgx9BqZZIhOdi.html感謝關註: 一個人的七宗罪
一起閱讀解析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評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