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家庭的故事都蘊含著絕望和希望

2019-11-07     一個人的七宗罪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拓展了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引入了「陌生情境」( strange situation)的概念。這是一種實驗範式,在該實驗範式中,實驗者安排12~18個月大的孩子與他們的母親短暫地分離然後重聚,並觀察他們在這種情境下有何反應。




根據依戀關係安全程度的不同,區分出三種基本的依戀類型。

安全的依戀關係(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她觀察到,多數孩子與養育者之間有著安全的依戀關係( secure attachment style)。儘管單獨與陌生人待在一起時孩子會表現出煩躁跡象,但是當母親返回時他們會主動迎上去,讓母親抱一會兒,然後繼續玩繼續探索。這些孩子之所以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對他們的需求很敏感,而且積極回應他們。


不安全的依戀類型(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她所觀察的孩子之中,40%屬於相對不安全的依戀類型(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這些孩子與母親分離時,表現得十分焦慮,而且安斯沃斯發現,有趣的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們對母親欲迎又拒。安斯沃斯解釋說,這些孩子之所以表現出矛盾的態度,是因為母親對待他們的方式變化無常,有時熱情、有時冷漠,往往取決於自己的心情。這種變化無常的關係帶來的結果是:孩子是如此的擔心不能在母親那裡獲得關愛,以致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迴避依戀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安斯沃斯還觀察到,有些孩子屬於第三種依戀類型,她稱之為迴避依戀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這些孩子在與母親分離期間似乎並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他們也沒有表現出欣喜。但是,這些孩子只是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焦慮。儘管他們避免對養育者產生任何依戀,但是內心裡他們還是有感覺的。安斯沃斯發現,這些孩子的養育者通常生硬地拒絕所有親密的身體接觸。


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據這三種依戀類型所做的預測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長大成人後,我們按照各自已經內化於心的關係腳本,與他人建立關係。這些已經內化於心的關係腳本影響著我們加工信息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也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期待與體驗。

兒時形成的依戀類型也會伴隨我們成年之後的生活,影響我們在戀愛關係中的行為,影響我們對伴侶的選擇。成人在戀愛關係中安全感的高低,部分地反映了他/她在童年早期階段的依戀經驗當然,童年依戀和成年依戀還是有重要差別的。


  • 第一,童年依戀並不對稱,關係往往是附屬性質而不是交互性質,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多於父母對孩子的依賴。
  • 第二,成年依戀中往往摻雜著性的成分。根據某人的童年依戀類型,我們可以推測他/她成年後在男女關係中有多大的安全感,多大程度上擔心會被伴侶拋棄,多大程度上自信會持續得到伴侶的關愛。


有些人能夠依賴他人,也能讓他人依賴自己;相比之下,有些人則對男女關係沒有安全感,充滿焦慮,擔心他人不夠專一,當自己的依戀需要未被滿足時容易沮喪和生氣;有些人則會採取迴避策略,表現得不怎麼在乎親密關係,不願意過於依賴他人,也不願意他人依賴自己。


儘管母子關係是各種關係模式的基本模型,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雙向關係後面經常跟著童年時期一個典型的三角關係:母親父親以及孩子之間的三角關係。這個三角關係如何在家庭里展開,孩子與母親之間、孩子與父親之間分別有著怎樣的聯繫,也能影響兒童成年之後對婚戀依戀( romantic attachment)的處理。


這個三角關係也可能呈現岀病態,即三方之間的相處模式被迫重複某種功能失調成長過程中的這個三角關係也可能為以後婚戀關係中的矛盾埋下導火索。


喬治·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擺脫不了家醜,那麼你也許可以與之共舞。」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家庭的故事都蘊含著絕望和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Gu5Rm4BMH2_cNUgCw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