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儘可能多地去接觸各種信息(電視、廣告、社會、書籍或者生活方式等),你會發現一些有趣兒的事情。
在這些信息中涉及的所有觀點中,你能吸收到的信息所包含的觀點是相當狹隘的,並且很少有信息提供與你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觀點。
說白了就是在接觸了解的過程中,我們只接受了我們已經認可的信息,在腦海中已經自動把不認可、不接受的信息過濾了。
這種只接受自己認同的觀點傾向被稱之為選擇性曝光。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應例子。
比如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我們首先會選擇我們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其次選擇該方向內某一個細分領域或者作者的文章,最後會對閱讀過程中的觀點進行選擇過濾。因為被砍掉、被弱化、被排斥的內容不是我們認可的。
1.我一直認為心理學是一門比較神秘的學科,對我充滿了新引力。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去閱讀相關的書籍。
2.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了心理學的細分領域很多,並且不同的作者持有不同的觀點或者研究方法。在閱讀了幾本書之後,我感覺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所著的書中大多是從西方社會文化的角度,以自身的精神理論出發,缺少詳實具體的證據支撐,不太被自己認可。感覺對菲利普.津巴多的書籍中的觀點很有體會,因為在腦海里感覺他的觀點很符合我的三觀。所以我開始選擇閱讀菲利普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學書籍。
3.具體閱讀某本書的時候,也會對內容進行有選擇的精讀與粗讀。精讀的部分一定是讓自己非常認可的內容或者茅塞頓開的感覺(對於自己來說並不是新的知識,而是對現存知識的精彩解讀,也就是讓自己更加認同自己所知的觀點),而那些粗讀或棄讀的部分,必定是讓自己感覺到不對或者不認可的內容。
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因為。
我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導致了選擇性曝光。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態度、價值觀、興趣和個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對文學和書籍的興趣可能會使一個人在大學中主修英語,並且在出版行業中謀求職位,例如,當圖書編輯。這個人在工作中結交朋友和同事,而且他們很可能有同樣的興趣和觀點。畢竟,他們有足夠的相似性才會選擇了同樣的工作領域。
更為普遍的是,我們對朋友乃至伴侶的選擇都是基於態度的相似性。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相對於相異的人,我們更喜歡相似的人。我們買房的時候也是傾向於和與我們相似的人—那些和我們社會經濟地位接近的、有相同背景和經歷的人—做鄰居。這說明我們傾向於居住在相當同質的環境中。
那些與我們交往的人通常在一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上和我們有相同看法。我們在接收信息時出現的這種片面性不僅僅局限於配偶、鄰居和同事。如果我們是自由主義者,那麼我們可能會訂閱開明且綜合性強的教育雜誌,聽自由主義者的演說,加入自由主義者組織的社交圈子內。
如果和一些興趣、觀點不同的人聊天或者工作生活,「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況肯定會出現,氛圍也可能會是沉悶而單調的。還是「志同道合」的人們在一起會有更好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YnSHAB3uTiws8KHy1w.html感謝關註: 一個人的七宗罪
參考資料:《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
一起閱讀解析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評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