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破常規,就要接受被排斥的情緒,前提是你要做的正確

2019-12-30     一個人的七宗罪

不知道你發現沒,在一個團隊或者組織中,如果出現了一些打破常規的『聲音』,它在極少的情況下會被認為是一種標新立異的做法,或者是勇於嘗試的挑戰,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被認為是一種破壞『秩序』、『規則』的異議者


兒時的玩伴,大都是一群小男孩兒,熱熱鬧鬧地拿著樹枝、木棒當槍使,玩得不亦樂乎。當邀請另外一個小孩子加入時,他拒絕了,「我喜歡聽戲,我要回家看電視學唱戲」。從此以後,我們便開始嘲笑他,「娘娘腔,蘭花指還翹得那麼高」。

被同伴拒絕後

​上中學時,同班裡的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明星,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就是,粉絲數量多的團體會去貶低那些非主流的或粉絲極少的個體。角度還很豐富,不僅僅是拿偶像的形象、作品去比較,還常有一些個人情緒的賦能,攻擊內容非常豐富,現在想起來還真是蠢。

意見不一致時

工作以後,發表不同的聲音可就要謹慎多了,這個可能是在挑戰領導的權威。公司內一個部門的做事風格比較傳統,層層審批,處處設卡,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之後來了一個新進且富有創新性思維的員工後,提出了一些有效、大膽的改進方式,這時可能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情況。

  1. 上級和團隊成員認同你,進行改革(這是最好的結果);
  2. 上級認為你在挑戰他(比較少碰到)
  3. 團隊成員認為你破壞了當期的工作節奏,認為你是「不祥的」(這種結果比較差,常出現在有幹勁同事和養老派同事的對抗中)
  4. 來的不是成員,而是領導(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候適當還好,如果火太大,也容易引起團隊成員的消極、反對情緒)


發表不同思想後

以上是簡單說明了大多數人對發出不同意見的人的反應。在心理學中,就有研究是圍繞「不同的意見」這一主題的。


異議者的心理學研究

一項經典的研究中,心理學家斯坦利·沙克特( Stanley Schachter)組織幾組大學生圍繞少年犯約翰尼·羅克應該被寬大處理還是從嚴治罪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每組由9個成員組成,其中3人是主試同謀,他們經過培訓,在實驗中扮演某種特定角色。這3個主試同謀的角色分別是:第一個人是「贊同者」,他會採取與另外6名真被試觀點相一致的看法(無論另外6名真被試的觀點是寬大處理還是從嚴治罪);第二個人是異議者",他完全採取相反的立場,至始至終地堅持與小組觀點相反的觀點;而第三個人則是一個「滑頭者",他在討論開始時持相反立場,但最後他會妥協,讓小組成員改變他的觀點,使自己與小組其他成員的觀點相致,沙克特利用多個小組進行了這項研究,均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在討論約翰尼·羅克的案子時,真被試直接針對「異議者」的意見不斷增多。相對於「贊同者」,「異議者"與真被試有更多的溝通,儘管在討論開始時這樣的溝通還足以令人愉悅,但隨著「異議者」始終對團體的觀點加以抵制,「異議者"與真被試之間的溝通會變得越來越充滿憤怒。在一些小組中,真被試最終不理睬「異議者」,並且忽視「異議者」的意見。可以認為,「異議者」最終遭受了「沉默對待」。


討論結束後,要求真被試對3名主試同謀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真被試最喜歡的是始終如一的「贊同者」,而最不喜歡的是「異議者」。當要求真被試就未來案例評估小組委員會挑選成員時,幾乎沒有人把「異議者」作為他們自己的選擇。這些真被試通過排擠和孤立「異議者",對小組的邊界進行了重構。「異議者」僅僅因為堅持表達一種不同的觀點而成為了「人民的公敵」。而「滑頭者」和始終如一的「贊同者」則沒有受到這種歧視。


正如沙克特後來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所評論的那樣,一些人有罪僅僅是因為持有不同的意見,而人們常常粗暴地對待這樣的人。


一些人有罪僅僅是因為持有不同的意見,而人們常常粗暴地對待這樣的人




所以,與其有罪以及遭受某種地獄般的折磨,我們當然寧可「隨大流」了——做其他人做的事,說其他人說的話,按照他人的願望行事。


當我們為了被他人所接受,避免被他人所拒絕而按這種方式行動時,我們就經歷了被心理學家莫頓·多伊奇和哈羅德·傑勒德稱之為規範性社會影響的過程。

被拒絕還是被接納

這種影響包括在表面上採納某一團體的主導標準或者規範,尋求獲得(或者避免失去)來自於規範界定團體的正向情感——喜歡、尊敬和接納。也是社會認同感的一種

想打破常規,就要接受被討厭、被排斥的態度。前提是,你做的是正確的

所以,你想打破常規,就要接受被討厭、被排斥的態度。前提是,你做的是正確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iuqWG8BMH2_cNUg_R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