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到底有沒有未來?

2019-09-19     米印盒子

根據2018年中國財政部要求,只有擁有會計學歷,或者擁有中國人社部規定的資格證書同時參加繼續教育方才能從事會計工作。與過去從事會計行業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相比,表面放寬了條件,實則條件更加苛刻。

而隨著中美貿易戰、《中國製造2025》的公布,都預示著中國接下來的發展將開始從「數量」轉變到「質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力成本的增加、傳統製造業的消亡和轉移,對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向科技、網際網路、新型製造業、金融、財經等領域轉移,而這些領域對人的需要將越來越高。大量低端人才將會被淘汰,誰抓住時代賦予的契機,順勢而為,提升軟實力,誰就可能在中國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獲得一席之地。

隨著時間的推演,我們相信在中國財務從業人員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會計本科學歷或者非會計專科以上學歷+會計中級職稱。而在中國會計從業人員的金字塔頂,一批年薪百萬乃至千萬的會計人員具備的條件:具備註冊會計師職業資格或者會計碩士學歷。

會計體系內的資格證書與會計學歷體系內容的對應關係

有人說,隨著AI智能的演化,會計行業即將萎縮,對也不對。任何一個行業的進化(或者退化)都是淘汰低端重複性工作為主,即機器學習替代人工重複勞動。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真正意義上的腦力勞動。像國外一樣,中國的會計、醫生、律師將成為備受尊重、勞動價值極高的行業。

那麼,回到現在。我們繼續看我國的財務人員晉升體系。在上課,我講過:「在中國,有兩個行業是學的越多,工資越多的行業,即工資和學習時長成極大正相關的行業:會計、律師。」他們背後有著一樣的邏輯:其規則非自然規律,人為制定的方寸,有違自然常識。而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不是規則本身,而是運用規則、組合規則達成職業價值。這也是很多學習會計的人群進入誤區的根本動因。

會計是什麼?

會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學科。涉及語言、邏輯、而不涉及數學。(你數學不好跟會計學的好不好沒有一點關係)會計專業學習數學都是為了訓練邏輯。

就我認為而言,會計的本質更適合叫翻譯,對經濟活動的翻譯。如圖2,會計語言和英語學習的拆解頗為相似。而我們要做的是不僅會寫文章(大部分會計在寫文章),重要的是會進行「判卷」即註冊會計師的審計職能。不僅要會「判卷」還要會分析試卷哪裡寫的好,哪裡寫得不好,即更具從業價值的財務分析工作。

圖2

那麼,我們看,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就像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你給孩子補課選擇會判卷的老師、會分析試卷的老師,還是會選擇作文寫得好的人呢。當然是會判卷、會分析試卷的老師,這也就是企業之所以願意去招聘註冊會計師的原因。知己知彼才能在社會監督與企業被監督的博弈中獲勝。

怎麼學會計?

會計知識體系的架構有四部分內容,我們類比英語學習來了解:

1. 規則的學習,包含:會計規則的學習、法律規則的學習及如何編制財務 報表,即背單詞、學語法、寫作文。

2. 審閱規則的學習:審計規則的學習即作文當中的評分標準。

3. 公司戰略管理的原因、策略內容。會計翻譯經濟活動,經濟活動的初衷是什麼?學習一門語言不了解其歷史是萬萬學不會的。

4. 財務分析的學習:對基本財務數據、審計數據、公司業務數據整合分析得出結論以優化管理。即我們分析滿分作文、學習滿分作文最終提升自己的作文成績。

我們以上述四部分對我們國家會計學習體系的內容進行劃分。在此我們借鑑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的北京市自學考試培養計劃-會計以及中國職業資格考試會計職稱、註冊會計師考試的內容為藍本,了解下會計學習進階的過程。

我們從如下分析看。註冊會計師及自考會計是所有證書類課程對人培養最完善的一種證書。

「會計」到底有沒有未來?

表1資格證書考試科目的分類

會計學歷課程的培養

表2會計學歷考試科目的分類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會計專科、財務管理專科、初級職稱面向的是規則學習,即能夠做帳、寫文章的人群;

2. 會計本科、財務管理本科、註冊會計師、研究生面向的是戰略管理型的財務分析人才;

3. 如果你想向金融方面發展:註冊會計師是一個不錯的證書。

同時,細心的讀者或者有經驗的人士可以發現:

1. 會計專科學習完畢考取初級職稱綽綽有餘、中級職稱稍微強化些就可以考過;

2. 會計專科、本科學習完畢,和註冊會計師已經有了50%以上知識重合率。

3. 中級職稱和註冊會計師有三門課程雷同,但難度有差異。

所以在多年的教學基礎上,我們常常在學生報名時就分為兩類:

1. 考取學歷的學生。學習過程中考取初級、中級職稱輕而易舉;

2. 考取註冊會計師的學生。我們先行進行中級職稱的教學以打好基礎。

在這裡,我們從上述表格的幾個方面談會計、財務管理如何學習。

會計規則:「學完比學會更重要」

會計規則更準確的叫法是會計準則,是一國政府在會計領域的基本操作手冊。隨著全球化浪潮,全世界的會計準則的變化方向是趨同。也就是說基本全球各主流國家的會計準則差異不大。這也就為我們學習各種會計相關知識提供了便捷。

首先,會計的學習沒有領路人是萬萬學不會的。而對於初學者,經常會問為什麼?在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沒有為什麼?」因為他不是規律、不是自然法則。會計準則的變動充滿了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經濟、貿易、大國博弈方方面面的事情。對於初學者了解背後的原因實在是太難。

其次,會計準則講究的是準確性、一致性。當你想問為什麼的時候,先想想以下幾個原因:

1. 會不會造成對不同行業的企業的不公平;

比如,製造業生產成本較多,服務業人力成本較多。衡量成本結構的時候分析方法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可以促進不同行業的一致性比較。

2. 會不會造成認為的舞弊和作假;

比如,企業存貨運用先進先出法計量而不能用後進先出法等計量方式。

3. 會不會對真實反映企業信息產生阻礙;

比如,企業的現金流量的考量彌補了利潤考量的不足,真實的從全方位觀察企業。

4. 會不會對企業的現金流、企業的利潤產生大起大落等劇烈波動的情況。

比如,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的考量。

上述原因往往是制定企業會計準則時候考慮的主流原因。

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通過對不同規則的組合,往往可以產生「曲徑通幽處」的效果。但首先熟記規則、理解規則最為重要。

最後,會計主要講解: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及所謂的「四表一注」

資產是一切的基礎,也是最為複雜的部分。在這部分的學習會占據約1/2的時間。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獐子島事件

負債、所有者權益相對來講,簡單,並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因為「欠錢還錢」的道理很簡單,合夥賺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道理也很簡單。

收入,很重要。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確認收入有很多講究和說法,但收入的確認涉及到更多跨學科的知識,所以會計的學習中只學習原則、原理,不學習方式方法。 延伸閱讀:樂視的經營模式

費用、利潤相對簡單,這麼多年的教學大部分學生一學就懂。

而對於上述六部分知識相對分離,先學、後學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強相關性。可以從簡單入手,也可以從最難的資產入手。

「四表一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附註。

資產負債表:有錢沒錢的問題;

利潤表:賺錢賠錢的問題;

現金流量表:真賺錢還是假賺錢的問題;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戶口本上的人有沒有變動;

附註:用數字說不清楚的問題,記下一筆。

上述我們看到,四表一注是一種總結,分為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總結。有錢沒錢跟賺錢賠錢沒有關係;賺錢賠錢跟真賺錢、假賺錢也沒有關係。上述三者審視企業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就像一個學生,可以從學習成績、道德品質、生活基本素養多個角度來看待。

但是學的過程中你仍然會產生無數次想「放棄」的想法。此時不要急,「學完比學會更重要」,就像懸疑小說,只有你讀到最後恍然大悟間才會發現,當初種種都是一種鋪墊。學會計,你一定會有一個時刻恍然大悟,在此之前,學生常用來形容自己狀態的一個字「懵」。

法律規則:「了解即可,不必強求」

法律規則中我們涉及的主要是經濟法、稅法等調節經濟關係的法律。同時,學的越多,你會發現對於同一件事情,會計、法律都有不同的規定。這個時候,你需要知道,我們會計既要滿足法律的規定也要滿足會計的規定。比如,稅法要求我們固定資產折舊5年,會計要求我們折舊3年,我們就要處理兩次還要處理他們之間的差異。再比如,會計為了謹慎性原則要求提前做一種準備叫減值準備以更加客觀的反映實際情況,而法律上是不承認這種沒有發生的事情的,因此法律不承認。「實質重於形式」就是體現了上述原則:法律更強調形式,我不管這個東西誰在用,等級是誰的就是誰的;會計更強調實質,我不管是誰的,我能用就是我的。

學習稅法,要求我們記住增值稅的原理、消費稅的原理及其他稅種的稅率方便計算,之後稍微懂得一點稅收籌劃即可。學習經濟法,要求我們知道法律條例,會運用法律條例判斷案例。

那麼,我們為什麼學習,學習他們是為了會計更好的反應實質。在尚德機構大部分學生在經濟法、稅法的學習過程中一次通過,一定程度上他並不是我們學習的難點。

審計的學習,基於會計和法律的學習。為什麼?因為他也是一種規則,他的規則在於如何查出來你違反了法律規則和會計規則。所以建議大家在學習完會計和經濟法相關的知識後來學習,就很簡單了。

戰略管理與財務分析:「學習的難點、高薪的源泉。」

一個學習會計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高薪的,只有邁出會計的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財務管理領域。也就是說所謂的初級職稱、中級職稱儘管很有含金量,但是在塑造財務管理思維上還具備很大欠缺,也就是說如果想邁出會計人員薪資的瓶頸勢必要進入財務管理領域。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來源於其家庭影響,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來源於企業的戰略管理。所以,了解企業的戰略管理是為了剖析企業深層次的運轉動機,企業的財務分析是為了分析過去,準備未來。

我們通常說的「供產銷」涉及到供應環節包括資金供給(融資)、生產材料等運營過程中的採購;生產環節涉及到資金的運用、生產成本的核算;銷售環節涉及到市場營銷、貿易實務等具體的細節。同時對於企業的閒置資金涉及到公司理財、項目投資等相關環節。這些環節都要求財務人員對公司的運轉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

具體的來看:

管理類課程:使企業有序運轉、不斷提高效率、降低風險。那麼管理類課程所有的學習技巧、答題技巧都圍繞上述三方賣弄。

戰略類課程:使企業發展具有方向性,以此指導企業發展方向。所以戰略類課程都在圍繞著長期目標、實現路徑不偏離既定方向為內容闡述理論。還有另外的一部分獨立領域:企業為了構建戰略壁壘,而對其他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這裡就涉及到如何更划算的取得一個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即如何衡量一個公司的性價比。

營銷、貿易類課程:企業的發展在於營收,營收的關鍵在於營銷,這已經是現代財務分析領域中重要的研究領域。其涉及的學科之廣,不能一一贅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中最重要的是擴大營收、降低營銷費用,採用多種手段提升消費者的支付意願。

企業閒置資金理財:涉及到金融、投資,增加企業存留資金的收益。

上述都涉及到戰略管理的高階內容。但其學習中心始終圍繞著各個環節的基本功能展開,一切的中心都是讓企業變得更加高效、成本更加降低、利潤更加豐厚、核心競爭力更具壁壘。

而財務管理分析是綜合量化上述領域的學科,有的人可能數學不好,但這並不影響財務管理分析的學習。因為我們分析過去的數據更多的是為了預測過來,所以最重要的要來理解趨勢,什麼是趨勢,是隨著一個量的變化,另一個量是增大、還是減少,增大的速度、減少的速度如何。記住這樣的結論之後再去記住細節,財務管理方能學好。

所以,理解會計、財務管理的初衷對於這門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不要學完一節課複習一節課、而是學完整本書之後複習整本書,一個循環疊加一個循環。單純的一節課不會很可能因為你並不知道後續的知識,不知道全貌。

會計的結論很重要,但是很少老師會講這個結論的初衷,但重要的是得出結論的初衷恰恰是會計思維養成最重要的關鍵點。結論先理解或者記住,之後思考初衷,後續倒推結論得出的過程。這是一個初學者最為關鍵的學習備考思路。

會計的考試一旦學會很容易高分、一旦沒學會基本低分,幾乎沒有中間分值,為什麼?會計是一種方法論,一旦掌握方法,那麼錯的機率基本不大,所以先學過程、再扣細節。

最後,給各位財會學習路上的人們一句話:「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以上文章由電子發票管理工具——微信小程序《電子發票台帳》轉自:尚德機構狐邏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tRhSm0BJleJMoPMgm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