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的「iPhone」時刻?AI+AR的大蛋糕,誰能切下最大的一塊?

2024-01-15     VRPinea

原標題:AR眼鏡的「iPhone」時刻?AI+AR的大蛋糕,誰能切下最大的一塊?

兩大AR眼鏡陣營博弈,

AI賦能下一代計算平台。

文 | 青崖白鹿

(VRPinea2024年1月15日訊)最近,錘科創始人羅永浩再次陷入了「行業冥燈」的漩渦之中。坊間傳聞,羅永浩旗下AR創企Thin Red Line(細紅線)已放緩AR業務並進行了裁員,還將轉型AI大模型賽道。

儘管,後續有媒體援引細紅線內部人士消息稱,「羅永浩仍專注於AR軟硬體」;儘管,前段時間羅永浩自己也在直播間談及了細紅線的業務進展,表示「已經埋頭研發了一年,故意沒有聲音。」

(錘科創始人羅永浩)

但是,無風不起浪,無根不長草。以羅永浩的性格,如果有實際成果產出,怎麼可能到現在還如此「忍氣吞聲」。所以呀,要麼細紅線確實開始涉及AI大模型業務了,要麼細紅線的AR業務發展不如預期順利。(坐等羅老師打臉,小P錘粉一枚!)

再加上,最近谷歌第一方AR硬體團隊遭遇大裁員,Fitbit部門聯合創始人James Park和Eric Friedman從谷歌離職。據業界推測,谷歌或許已經放棄了AR硬體的獨立開發業務,全身心投入OEM合作模式。

(「Google Glass」宣傳圖)

在這樣一個微妙的關口上(蘋果Vision Pro定檔2月2日正式開售),不禁讓人對行業有了更多的思量:初創廠商和手機廠商,誰將引領AR眼鏡的未來?

真AR眼鏡現狀

AR眼鏡的未來是真AR,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目前,已在消費級市場發售的真AR眼鏡,大抵有兩種產品形態,一體式和分體式,這也就引申出了兩種技術路徑,前者是獨立算力,後者是橋接算力。

(一體式與分體式真AR眼鏡)

前者以雷鳥X2為代表,搭載高通驍龍XR2晶片,可以獨立完成幾乎所有的AR運算任務。後者以魅族MYVU為代表,在眼鏡端依託智能穿戴晶片,如高通驍龍W5、4100晶片等,完成畫面信息採集,主要的運算則建基於手機晶片之上,再通過高速傳輸功能,完成兩者的信息互通。

如此一來,分體式真AR眼鏡就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手機適配。海內外不同系統的十數款主流智慧型手機品牌,需要AR廠商花費大量精力去做適配。對於手機廠商的AR業務線來說,更「尷尬」的一點是:做不做友商的手機適配。

(「左右為難」)

做了,是白給友商增加一個優質配件;不做,以小眾廠商幾十萬的手機用戶體量,著實很難在業務塊面做出未來。同時,一旦華為、小米等手機大廠的AR業務線開始發力,小眾手機品牌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AR初創企業搶占了早期市場,有相對熟悉的用戶群體;手機廠商有大量系統交互層面的技術經驗,供應鏈能力也更有優勢。再有OST(光學透視)產品邏輯之外的VST(視頻透視)頭顯橫衝直撞而來,沒錯,蘋果Vision Pro在某一維度上來說,就是AR設備。真AR眼鏡雖然在2023年萌發了全新生機,但依舊是被重重迷霧籠罩了前路呀。

(Vision Pro宣傳畫面)

AI賦能是絕對關鍵

那能夠衝破這重重迷霧的「明燈」是什麼呢?在現有硬體材料不出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提下,真AR眼鏡的分水嶺,在於誰能優先打造出一個真正適用於AR眼鏡的AI系統。簡言之,真AR眼鏡市場,等AI者得天下!

(《琅琊榜》劇照/魔改版)

AR眼鏡,作為一種智能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是在用戶出現使用需求的時候,提供相應服務。也就是說,當用戶有了某種信息需求,TA不需要複雜的交互操作,如滑動鏡腿、戒指操控等,只用一個語音指令,就可以直達最終介面。一個小例子,點外賣直接呈現菜單,而不是幫忙打開外賣APP。

由ChatGPT引爆的這一輪AI熱潮,在歷經一年有餘之後,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愈演愈烈。在剛剛結束的CES 2024(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AI」就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韓國科技巨鱷三星電子,更是直接喊出了「AI for ALL」的口號,各大晶片、PC廠商,也同樣致力於AI PC設備的開發、展示。

(三星/「AI for ALL」)

此外,AI鏡子、AI枕頭、AI床墊、AI家居管家、AI智能座艙……,一系列的AI「聯名款」設備層出不窮。可以誇張一些來說,AI+萬物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構建中。因此,AR眼鏡的強AI需求也就更加強烈。

跨設備互聯互通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蘋果生態、小米生態都是可供借鑑的「優秀案例」。想要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下一代個人終端,那麼,AR眼鏡就必須要有強大AI系統的賦能。不然,AR眼鏡哪怕在基礎使用需求上勉強追上了智慧型手機,也無法取代手機在用戶生活中的「終端」作用。反之,一旦AR眼鏡能夠搭載上較為成熟的AI系統,那樣的話,人手一個「賈維斯」的時代,或許就不遠了。

(《少林足球》劇照)

結語



2023年的XR市場,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市場;VR頭顯發展陷入停滯、倒退,AR眼鏡開始發力。美好的市場前景甚至讓不少業內人士放出了「兩/三年趕超」的豪言,要知道,目前兩者的市場體量對比,可是千萬級與十萬級的巨大「鴻溝」。

小P當然是願意相信AR眼鏡發展潛力的,但是,如果各大廠商一直局限於硬體層面的細小升級,或是內容應用的簡單移植;卻沒有下功夫研發真正適配AR眼鏡的系統,沒有賦予AR眼鏡更強大的AI支持,那麼,未來其實也不一定「已來」。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68a7977d6aab0b515f8b4df41ded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