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冬雪足夠冰冷,
但願來年的春花也能同樣絢爛。
文 | 青崖白鹿
(VRPinea2023年11月10日訊)7日召開全員會,正式宣布組織架構調整方案;8日發布官方公告,闢謠「裁員千人」等消息,聲明裁員比例約為23%。最近幾天的VR圈,國產VR頭部品牌PICO裁員的新聞可謂甚囂塵上。PICO的官宣裁員算是給本就「多災多難」的VR行業又送上了「一記老拳」。
今年6月前,VR行業的大部分從業者都有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如果蘋果都做不起來,那VR就沒救了」,結果蘋果做了個「另類」的AR設備——Vision Pro。VR行業的「帶頭老大哥」Meta,在今年9月的Meta Connect大會上正式發布了Quest 3,這款設備同樣沒有選擇VR的「老路」,而是將目光轉向了MR賽道。
(Apple Vision Pro與Meta Quest 3)
值得一提的是,就最新消息,外媒報道Meta已與騰訊達成初步協議,將在中國大陸銷售其新的低價版VR頭顯,騰訊將作為Meta系頭顯在中國大陸的獨家銷售商。不過,據相關業內消息人士透露,騰訊方面對該合作仍有疑義。
(Meta與騰訊)
如此種種,有心人不難看出VR的疲態。再加上去年年底開始,由ChatGPT引領的AI熱潮變相助力了AR產品形態、內容生態的成熟。一句話概括:VR「中場休息」,AR即將發力,是不爭的事實。但有一點,VR只是「中場休息」,不是「中道崩殂」。
VR與AR的攻守易勢
VR與AR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雖然目前VR的市場占比更高,但兩者之中,AR其實才是先行者。
在2012年4月的Google I/O大會上,谷歌公司發布了一款「拓展現實」的智能眼鏡——Google Glass。在當時那個可穿戴設備概念剛剛萌芽的時期,Google Glass一度被認為是定義未來科技走向的劃時代產品。可惜,2015年1月,Google Glass就宣布停產,不再接受訂單。
(Google Glass)
2012年8月,初創公司Oculus在Kickstarter平台開啟Oculus VR眾籌項目;該項目共計吸引9500餘名捐助者參與,籌得約240萬美元。2014年3月,Facebook(現Meta)以總共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Oculus,VR自此走入發展快車道。2020年10月,Quest 2正式發售,截至2021年底便突破千萬級銷量。
(Oculus在Kickstarter平台的眾籌介面)
時間線轉回當下。據第三方機構IDC諮詢的統計數據:2023年上半年,中國AR/VR設備出貨32.8萬台(sales in口徑),同比下滑44%。其中,VR出貨26萬台,同比下滑53.3%;AR出貨6.8萬台,同比上漲142%。
此外,CINNO Research近日發布了最新的Q3季度國內VR銷量統計,結合其前兩個季度的統計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VR銷量僅在40-45萬之間。反觀AR,銷量漲勢迅猛,數十款新品接連發布、發售。
(CINNO 2023年Q3季度國內VR銷量統計表)
按此前《老繆聊科技》相關視頻中的說法:AR將進入快速增長期,並且在未來三四年內,年度銷量反超VR。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又到了AR起勢的時候,VR則是進入了一個「中場休息」的階段。
VR的未來是什麼?
但請各位看官注意,「中場」不是「終場」,「中場休息」更不是「中道崩殂」。儘管VR頹勢頻現,但VR還「死不了」,當然了,近期似乎也看不見有所起勢的跡象。不出意外的話,年度千萬級的銷量,會成為VR在近未來一段時間的常態。
(「中場休息」)
VR開始「冬眠」的原因
VR為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呢?原因有很多,其一就是不成熟的VR產品進入市場過早。在某個階段,催熟的「果子」遍地都是,咬開之後卻是千篇一律的「味同嚼蠟」。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被過度消耗,而後轉身離去。
還有一點,VR軟硬體的雙螺旋抑制狀態,也是VR難以打開主流消費市場的原因。早期開發者抱著極大熱情,開發了諸多品類的VR體驗,也不負眾望,有《節奏光劍》等出圈作品。但早期的硬體條件不足,設備的用戶體驗感較差。
等到如今,硬體條件準備好了,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體系,各種相關功能組件,高性能算力晶片如高通驍龍XR2 Gen 2等。但似乎開發者又集體進入了一個創作瓶頸,生態內容的突破放緩了腳步。
(高通驍龍XR2 Gen 2晶片)
VR何時才能迎來春天?
首先是最最最理想的情況,某家大廠憋了個大衛星出來,一款絕佳的VR遊戲(是的,雖然很不想承認,但除了遊戲之外,似乎很難想像VR另一個可能的高認同度使用場景)配上高性能的VR頭顯,直接賣爆。這有多理想化,就不多講了,聊點現實的。
Meta擁有高通驍龍XR2 Gen 2晶片半年的獨占期,Quest 3雖然槽點不斷,但在電銷平台上的銷售情況似乎還尚可。後續可以蹲一波銷售數據。
(亞馬遜平台的Meta Quest 3產品介面)
在獨占期結束後,各家廠商基於高算力晶片的下一代產品陸續問世,引發一波設備疊代+新用戶入坑的小高潮。此外,蘋果Vision Pro在明年正式發售後,如果延續了蘋果歷代設備的表現,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礙於其3499美元的高昂售價,部分消費者將開始尋找「平替」,又是一波小高潮。
而後,各家廠商才算度過寒冬「活」下來。雖然復刻Quest 2的「奇蹟」機率過小,但百萬級的銷量似乎並非不可預期。因此,年度千萬級的銷量,會成為VR在近未來一段時間的常態。
(「輕舟終過萬重山」)
結語
PICO 4是PICO進入位元組跳動體系後的首款作品,其宣發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想要對標的產品也是不言而喻的。很遺憾,時間已過年余,與最初目標相比,PICO 4基本是折戟沉沙了。
PICO選擇收縮團隊,自然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但PICO沒有「退市」,一眾國產廠商依舊耕耘在VR領域,如今這些,都不過是些許風霜罷了。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