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知名女藝人去世的消息發酵,#周海媚的獨居者之困# 話題於12月13日晚登上熱搜,引發熱議。截至14日中午11點,該帖子下面已經有7121條留言。
獲贊6000+的留言,都是強烈反對將【逝者】與【獨居之困】聯繫在一起:「最美芷若」一生活得很瀟洒很通透,選擇獨居是她的自由,她從沒後悔過。
網絡截圖
很多網友表示,現在的人壓力大,有很多獨居的人,不能因為一個明星名人就否定了獨居是不好的。每個人都會死,跟是否獨居無關。有幾個子女的老人,不也是有去世幾天才被發現的。
作者|葵葵
排版|伍茜
封面|全景視覺
首圖|銳景視覺
起源於北歐、早已出現在日本的獨居現象已經悄然進入中國,而且越來越不可忽視。主動或被動地獨居,成為當下人們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選擇。
「獨居之困」四個字,顯然觸碰到了獨居群體的敏感神經,讓他們感到被冒犯了。準確來說,這個【他們】更多指向獨居青年,也喚作【空巢青年】,是在大城市裡遠離父母親人、單身租房居住的青年群體。
圖:銳景視覺
關於我國空巢青年的具體數量,2017年《中國空巢青年圖鑑》用了5000萬這個數字,而2018年流傳於網絡最多的是5800萬。
長期以來,在傳統觀念影響下,一提獨居、空巢,就認為是社會悲劇,「孤獨、寂寞」這些詞似乎成了獨居者的「標配」。但真的是這樣麼?廣大獨居者最有發言權。
01
「主動選擇獨居,我自由我快樂」
當家族、地域、團體這些傳統的共同體系正在逐漸弱化並走向解體,過去人丁興旺的大家庭被越來越小的家庭單位取代,人們更趨向於獨立的生活方式。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獨居」是青年們的主動選擇。獨居的空氣中,不再只漂浮孤寂的冰冷氣息,還有一個人自由自在帶來的幸福感。
空巢青年城市人口排行榜。/ 《中國空巢青年圖鑑》
33歲的Mali表示反感獨居之困的說法,在廣州工作了七年的她,自從三年前與男朋友分手之後開始過上了獨居的生活,養了幾隻可愛的貓咪,她十分享受這樣的清靜,並不著急改變。
Mali說,工作壓力太大,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她才能卸下所有的防備。「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忙的時候,屋裡可能會亂糟糟,衣服、零食、書籍資料亂扔;心情好的時候,我會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擦得地板都反光。一旦家裡有第二個人,就必須在意他(她)的感受,甚至遷就他(她)。白天上班已經夠累了,下班還要委屈自己咩?」
圖:123rf
社會學家分析表示,伴隨我國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獨居成為社會競爭壓力下不少年輕人的「解壓」方式。在獨居小屋中「享受自由」,成為這部分人的剛需。
95後楊子是一名裝修設計師,去年在深圳給自己買了一套小房子。雖然在某些時刻也會感嘆「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但他還是喜歡且習慣獨居生活。無論是大學時代6人同住宿舍的不愉快經歷,還是多年與父母住一起的跨代際居住帶來的矛盾,都讓他不願輕易改變現狀。
「不要用狹隘的老眼光來看待獨居,」楊子說,獨居不等於空虛寂寞,他會利用空閒的時間來充電學習,比如參加一些高校的學術會議、演講。作為一個不是特別愛運動的人,他為了健康,以後少給別人添麻煩,也會刻意動起來,「下班後去健身房鍛鍊,每個月去踢一場球。」
圖:123rf
快樂的獨居青年認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憑什麼說獨居就一定是悲慘色彩,拿獨居威脅論來誘導單身主義者結婚不是販賣焦慮又是什麼?
在我們周圍,像楊子這樣的「空巢青年」不空心的榜樣還有很多很多,一個人的生活也要活色生香。
02
「被迫獨居」,年紀大漸漸力不從心
獨居意味著自由自在,也隱藏著一個人生活的風險。曾有媒體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問及獨居女性「你覺得獨居有哪些不好的地方?」,結果顯示,遭遇突發疾病、受傷等意外情況一個人處理不了,是獨居女性最大的擔憂。
即使主動選擇獨居的青年也不得不承認:會在生病的時候表露出脆弱的一面。許多單身人士早有覺悟,既然獨自生活,那麼獨自死去也是最基本的事實。這些主動獨居者,相對有比較充分的準備。
來自北京的「牛油果」在去年的一場發燒意識到了「緊急就醫」的重要性。「我買了電子手錶,上面設置了緊急聯繫人,還有摔倒提醒,心臟檢測,溫度檢測等等,每周都做在手錶上做一次簡易的體檢,有時候手錶有點敏感會幫我打求助電話,算是科技時代一種獨居的保障吧。」
圖:123rf
真正艱難的,更應該關注的是,那些「被迫」獨居的人群,特別是中老年獨居群體因身體機能衰退,日常活動中潛在危險的發生頻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老年人自己一個人生活,幾乎等同著更高的「意外」機率,「緊急就醫」對他們來說難度太大。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民政部在去年第四季度例行發布會上稱,空巢老年人在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50%,由此估算,我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1.3億。
在街道花園裡休息的老人們。/攝影:林曉彥
除去因為各種意外失去獨子或者獨女的孤寡老人外,在如此龐大的空巢老人群體中,很多都是因為種種原因和子女分開獨立生活的。他們,雖然子孫滿堂,但除了節假日和因急病或事物需要子女幫忙處理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處於一人生活自理的狀態,獨居不過是無奈,雖然,已經漸漸力不從心……
唯一的兒子出國深造又在美國成家立業,讓李老太多年引以為傲,但隨著自己的衰老,這份臉上的榮光逐漸暗淡。三年前先生去世,她不習慣國外生活,加上婆媳矛盾,被迫留在國內一個人生活。李老太患有偏頭痛、關節痛,還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大好,吃著一堆的藥。儘管兒子想給她請個保姆,但她害怕被保姆欺負,堅決拒絕。
圖:全景視覺
這些年,獨居老人離世多日甚至化成一堆白骨無人知曉的真實案例經常被報道出來。2021年,新安晚報曾報道,合肥一位74歲獨居老人被發現躺在出租房衛生間地面上,被發現時屍體已有輕微腐爛。
李老太知道自己有一天也很可能面臨「孤獨死」,從前想不通,但現在認命了。
【寫在最後】
獨居有獨居的快樂,非獨居也有非獨居的煩惱。生活終究是自己的,每個人都希望遵從內心的選擇,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事情。即使有兒有女,有對象,人生總是會有一個人的時候,不是無時不刻的有人陪伴。意外沒被及時發現,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只是這種機率對於獨居者來說會更高。
圖:全景視覺
面對獨居老人不斷增長帶來的就醫、養老難題,我國很多城市正在推進適老化改造,探索社區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搭建緊急救助系統,以及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作為先行者,鄰國日本在獨居者養老機制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鑑。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在203個地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攝像頭、呼叫器、智能監測設備……這些在養老院裡才有的適老化裝置,被很多社區「搬」進獨居老人家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會出現針對獨居者健康問題的更加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你是獨居者嗎?你有哪些生活經驗?歡迎【寫留言】分享。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