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冷空氣來襲!「最難過冬的疾病」迎來高發期

2023-11-16     39深呼吸

原標題:新一輪冷空氣來襲!「最難過冬的疾病」迎來高發期

隨著天氣逐漸寒涼,慢阻肺病也進入急性加重的高發時節。

慢阻肺,全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今已成為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之後的本世紀第三大「健康殺手」。

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慢阻肺病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慢阻肺病患者的人數達9000多萬。

據數據統計,我國的慢阻肺患者占世界總發病人數的1/3,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風險越高,平均每分鐘約有2.5人死於慢阻肺疾病。而這樣一種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疾病,在人群中的知曉率還非常低。

作者|39深呼吸

編輯|小九

封面|全景視覺

首圖|銳景視覺

01

「吸不進,呼不出,像胸口坐了一頭大象!」

2023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Global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Disease,GOLD)將慢阻肺最新定義為:慢阻肺是一種異質性肺部狀況,以慢性呼吸道症狀(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為特徵,是由於氣道(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和/或肺泡(肺氣腫)的異常所導致持續性(常為進展性)氣流阻塞。

得了慢阻肺,會是什麼感覺?

患病10年,62歲的張叔向39深呼吸這樣描述自己每天的感受:捏住鼻子,用嘴巴含著一根吸管呼吸,吸氣時,把吸管口子捏住一半,呼氣時,把吸管口全部捏死。

「吸不進、呼不出那種憋,就像被土埋了半截。」

正常肺部與慢阻肺肺部對比。/ 站酷海洛PLUS

冬天,呼吸科的病房裡,將近一半的病人是因為慢阻肺住進了醫院,他們鼻子上插著氧氣管,嘴巴張得老大,活像一條離開了水的「胖頭魚」,為了能大口呼吸,只能不停地咳嗽、大聲地喘氣。

「慢阻肺病人最難受的時候,是連呼氣都呼不出來,憋得口唇都是紫色的,就像快窒息身亡,可偏偏又死不了,有的為了幫助順暢呼吸,甚至氣管必須被切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禹標形容道。

慢阻肺時發生了什麼?/ 資料圖片

79歲的李學鋒患慢阻肺已經30餘年,從3年前開始,他每年的冬天都是在醫院度過的,一年平均四次的住院率讓他的體質一年不如一年。「我剛生病的時候,只是感覺喘氣胸悶,後來症狀一年比一年重,平時根本不敢一個人出門,別人上兩層樓只要1分鐘,我可能要半個多小時,現在坐在家裡也喘氣得厲害,手連擰毛巾的力氣都沒了,每次上個廁所出來就像洗個了澡。」

李學鋒意識到自己的病情可能已經發展到了末期,「這一年來我身上的疼痛就像被人用小刀一塊一塊地割著我的肉,又好像有人用手掐著我的氣管,捏得死死的,氣都出不去,每一口呼吸都要從身體裡面往外挖,要是遇上有咳嗽和白色黏痰更是生不如死。」

圖:全景視覺

標叔兩年前因為慢阻肺而無法呼吸,被迫切開了氣管,如今身上還插著鼻飼管和導尿管,在住院的兩年多里,一直依靠呼吸機維持。他當初是深夜昏迷後被家人發現送進醫院的,中間幾次過不去時都是子女們堅持積極搶救才活過來,可他清醒後的第一句話卻是向子女們哀求:「放過我,我不想這麼痛苦地活。」

慢阻肺最怕急性發作。GOLD2022指南按病情嚴重程度將慢阻肺分為A、B、C、D四個等級。而最新的GOLD2023指南將原有的C、D組合併為E組。

「我國很多病人就醫診斷的時候已經是C、D級,病情比較嚴重。」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譚傑介紹,C、D級的慢阻肺病人,如果每年急性發作次數超過2次,其肺功能下降厲害。每急性發作一次,肺功能就下跌一個台階,恢復不到原來的水平。

圖:123rf

連呼吸都成為奢望,這就是慢阻肺的可怕之處,並且一旦患上,病情的走向是不可逆的,它的疾病症狀會不斷地遞進,從剛開始普通的咳嗽、咳痰到氣短、呼吸困難,再慢慢演變成憋氣和胸悶,最後引起全身的不適。最先受累的是心臟,再到骨骼肌肉,然後代謝變得紊亂,每一次小的感染都可能要了性命。

慢阻肺病人在晚期時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吸不上氣,即使坐著、躺著不動也不行。

02

很多人都不知道「慢阻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說:「很多人不知道慢阻肺是什麼,但是說起咳嗽、咳痰、氣短這些慢阻肺的症狀,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大家都有所耳聞。」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冉丕鑫教授在基層做宣傳時發現,老百姓對慢阻肺的知曉率只有25%左右,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慢阻肺是什麼。

圖:全景視覺

在被確診為慢阻肺的患者中,第一次來醫院時超過90%的人已經到了中重度,真正輕微症狀的不到5%,幾乎不給醫生留下治療的機會和時間。

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患病,才導致了病情一再延誤。

其實,診斷慢阻肺的方法並不難,肺功能測定是判斷該病的金標準,只需受檢者按照醫生的指令對著肺功能儀吹幾口氣,就能客觀地評價氣管堵塞的程度,但千萬別等到氣喘的時候才去檢查,「這個時候往往肺功能損失50%以上了,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禹標提醒。

圖:123rf

遺憾的是,這個能早期發現的好辦法被大多數人忽視了!在健康體檢中,有測血糖、測血壓、測血脂,但測肺功能的機會很少。在這些已知患病的人群中,僅有12%的人曾經做過一次或幾次以上的肺功能檢測,這個數字在農村則為2.4%。

鍾南山院士介紹,只要像測血壓一樣對肺功能進行測試,就可以在早期發現自己是否得了慢阻肺。如果做不到,那就需要在每年的體檢中增加肺功能檢測這個項目。肺功能檢測目前在我國尚未普及,體檢中及日常住院中經常忽略檢測肺功能。

03

吸煙和環境污染,是導致慢阻肺的罪魁禍首

「吸煙有害健康」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是一個口頭禪,香煙是如何一步步導致慢阻肺的發生,卻很少人知道。

吸煙過程中煙草煙霧含有7000多種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互相組成顆粒物,大一點的就是肉眼可看見的煙霧,縈繞在咽喉部,小一點的則會沉積在你的肺內的各個組織中,早年排出這些顆粒物,有咳嗽或咳痰的方式,等到後來肺泡、細支氣管被侵蝕得失去了彈性,氣體進出開始變得困難,出現氣喘、呼吸不暢,直到你去醫院時被診斷為慢阻肺。

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教授在微博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了有近30年煙齡的愛心捐獻者的肺部,引起瘋狂轉發。/ 微博 @陳靜瑜肺腑之言

鍾南山教授表示,一個吸煙指數是每天1包、吸煙持續時間為45年的煙民,他最終得慢阻肺的幾率是25%。如果你在15歲以前就開始吸煙,將來你有1/6的機會患上慢阻肺如果恰好你是15歲以下的女性,則更加要命,你患上慢阻肺的幾率比男性高1/4。

圖:全景視覺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慢阻肺有年輕化的趨勢。羅剛今年才30齣頭,可身體的狀況卻像個年邁的老人一樣,稍微多走兩步路,就會感覺到心累,爬幾層樓梯就感覺喘不過氣來,到了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測後才發現已經到達了慢阻肺的診斷標準。「仔細一問,他都有10幾年的吸煙經歷了,現在收診的年輕慢阻肺的病人早就不是個例了」郭禹標說道。

除了吸煙以外,環境污染比如大氣污染、室內污染(包括煤煙、烹飪油煙等)也是引起慢阻肺的重要原因。鍾南山教授表示,霧霾中的PM2.5隻有頭髮絲的1/20大小,它們可以隨意地進入肺泡中,來來回回的反覆刺激下,氣道和肺部發生炎症反應,下一步氣道開始變窄,每次的呼吸量變得有限,等到喘不過氣來時已經形成慢阻肺。

霧霾中的北京。/ 全景視覺

另外,室內污染也不可忽視。「很多不抽煙的女性罹患慢阻肺,很有可能是吸入了燃燒柴草等燃料所產生的煙霧和烹調時產生的油煙導致,在不少農村地區,依然用很多人在用柴草或者蜂窩煤做飯做菜,另外,還有裝修時的有害物體接觸,這些都會導致慢阻肺的形成,當然『二手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04

慢阻肺目前無法治癒,但可預防改善

作為不可逆的氣道阻塞,是任何藥物不可能完全打開的。慢阻肺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使用了恰當的治療藥物,但是控制依然不佳。

在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譚傑看來,慢阻肺其實跟近視有點類同,比較適合採用「助+治」理念進行干預。「

圖:站酷海洛PLUS

「減輕呼吸肌肉的疲勞是緩解慢阻肺患者症狀的關鍵。」譚傑說,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幫助患者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經驗表明,堅持無創呼吸機治療,可以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急性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病人每月花錢吃藥也減少了,死亡率也比不用無創呼吸機的患者明顯下降。

圖:站酷海洛PLUS

即將到來的冬天,慢阻肺病人如何預防發作?關鍵在於做好保暖,避免感染。

譚傑表示,疫情三年多來,各大醫院住院的慢阻肺病人均有所減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環境得到了改善,特別是電動汽車的使用增加了,燃油汽車相對減少了。燃油汽車的尾氣未完全燃燒,經快速噴出,造成很多微顆粒游離在空氣中,被行人吸到肺里,就會形成小氣道阻塞。疫情常態化下天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擋有害氣體、粉塵的吸入。因此,在冬天,認真佩戴口罩,不僅可減少流行病毒感染,還能減少慢阻肺急性發作。

圖:全景視覺

另外,進入冬季,早晚溫差大,慢阻肺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氣刺激呼吸道

年輕人應該警惕天氣變化引起的季節性咳嗽,特別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往往是氣道受到冷空氣或異味等刺激後引起痙攣。這種咳嗽有兩個特點:一是有季節性的變化,二是為乾咳表現,晚上咳嗽厲害。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可以解除痙攣,但倘若不能堅持用藥,得病時間長了,氣道會慢慢狹窄而阻塞,最終發展為慢阻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b19276a2f9f584309828242cb9f2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