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讓人暈車,是真的嗎?

2023-12-10     壹讀

原標題: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讓人暈車,是真的嗎?

不暈車的壹讀君|敏敏 謝馮輝

暈車是困擾不少人的「噩夢」,它能讓愉悅出行變成「yue」出行。

尤其是電動汽車越來越普及後,做這一「噩夢」的頻次似乎變高了。

有不少網友發帖抱怨,自己坐燃油車明明不暈車,但一坐電動車就開始暈。但也有人反駁,電動車沒有汽油味,坐起來明明更舒服。

坐電動車真的比坐燃油車更容易暈車嗎?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暈車?

不明發病機制的暈車

想弄清楚坐電動車與燃油車在暈車上的區別,先來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暈車。

暈車屬於暈動症的一種,按照醫學理論的說法,暈動症指的是人體暴露在刺激性的運動環境中時,出現面部蒼白、出冷汗、胃部不適、頭暈、噁心以及嘔吐等反應。一般情況下,暈動症持續時間為幾分鐘至數小時,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但症狀嚴重時也可能出現平衡器官衰竭、脫水以及礦物質平衡紊亂等現象,需及時就醫。

根據目前已有研究,暈動症的發病機制尚不能明確。

國內外研究者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說,包括感覺衝突假說、中樞神經遞質功能失調假說、耳石不對稱假說、基因遺傳假說以及內分泌功能異常假說。

其中,最為廣泛採納的是感覺衝突假說:感覺系統感知的運動信息相互矛盾,或視覺、動覺以及位置覺等實際傳入的感覺信息和人體根據以往經驗所預期的感覺信息之間有差異,都會導致暈動症。具體說來,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在正常情況下,眼睛通過觀察環境變化,直接感知有沒有動;耳朵里的平衡感知系統前庭,則間接感知到我們是否真的在動。兩者提供的信息應該是一致的。坐在晃動的車上時,眼睛與車的運動是相對靜止的,看到的畫面比較穩定,感知不到移動,而耳朵卻能在顛簸、變向的過程中受到較強的刺激,感知到移動。由此導致暈動症。

二是,人腦中存在「神經存儲器」用來儲存以往的運動經驗,人體在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時,將眼睛和耳朵前庭等器官傳入的感覺信息與神經存儲器中的經驗信息進行對比,二者之間的差異即為引發暈動的感覺衝突。

更通俗點解釋就是,耳朵和眼睛傳給大腦的信息不一致,或者是耳朵和眼睛傳回的信息與大腦已儲存的信息不一致,大腦就會有點「暈」。

感覺衝突假說定性模型|圖源:參考資料[4]

此外,也有實踐和研究證明,部分因素確實易導致暈車,比如車輛運動情況。

長安大學做了一項關於不同情境下乘員對車輛運動參數的暈車敏感性的研究,設計了4類情境下(不同暈車易感性和有無非駕駛任務)的實車乘坐,又分別以加速、減速、換道以及轉彎等4種運動工況下的加速度和加加速度作為分析對象(「工況」是真實工作時環境狀態情況),每次實驗行駛8圈,約25分鐘,每個被試所經歷的工況數目和順序全部相同。

結果表明,四類情景下實驗對象的暈車等級整體具有顯著差別,並隨運動參數值的較大幅度增加與減小而隨之變化。

也就是說,車輛頻繁且大幅度地加減速、換道、轉彎,更容易出現暈車的情況。

此前有研究表明暈車應當是由不舒適狀態逐漸累積形成的,而此次研究也分析發現,暈車等級具有隨暴露時間而增加的趨勢,即具有時間累積效應。換句話說就是,待在車上越久,越容易暈車,或者是暈車的症狀會隨時間加強。

不同轉彎情況,車輛參數與暈車等級的關係|圖源:參考資料[3]

再者,暈不暈車也與個人體質有關。

比如有人平時不暈車,但在睡眠差、過度疲勞、過飢過飽甚至感冒的身體情況下會暈車;再比如男女暈車情況也不太一致。一項研究通過對2840名被試的分析,還發現女性暈車發生比例在11歲時最高,而男性為21歲,20歲時的暈船機率是80歲的4倍。全球性的暈車調查報告和實車實驗顯示,年輕群體相對老年群體更易暈車。

而從臨床看,落枕、扭傷或外傷導致頸椎錯位,造成椎動脈彎曲、受壓,大腦供血不足,也可能暈車。因為這樣的患者乘車時,車輛的加速、轉彎、顛簸等,使患者頭部出現不規則運動,一旦擠壓另一側椎動脈,代償受到破壞,大腦一時缺血,就會出現眩暈、想吐等症狀。

由於暈車發病機制的不確定以及誘發因素的多樣性,暈車出現的情況也是五花八門。有人是越乘坐豪華的車越容易暈車,但乘坐公共車或敞篷車就不暈車;有人是自己駕車時並不暈車,乘別人駕駛的車時就暈車;有人是只要一提到乘車,就會出現輕微的暈車症狀……

以及近些年,隨著電動車普及而出現的,明明坐燃油車不暈,坐電動車卻暈車了,或者是坐電動車比坐燃油車更容易暈車。

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暈?

事實上,就目前來說,沒有準確的研究證明,電動車一定會比燃油車更容易讓人暈車。

但結合實際情況和已有研究分析,電動車在一些方面確實可能比燃油車更易致人暈車。

首先,根據感覺衝突假說,電動車的加速減速更快,運行更安靜,會比燃油燃油車更容易讓大腦產生「我到底動沒動」的迷茫。

具體說來,車輛起步時,燃油車是扭矩緩慢上升,車輛緩慢加速,給人留有反應時間。但電動車正好相反,電動車的起步瞬間是大油門輸出,電池包以最大電流放電並形成最強電磁場,最終電動車在起步第一轉就爆發最大扭矩,加速迅猛,給人的直觀感受是瞬間往前沖,甚至來不及反應。而電動車引擎運行時的聲響比傳統燃油引擎的轟鳴輕很多,帶來的震動更小。這種「安靜」讓乘客對車輛何時要起步加速沒有預判,加劇「錯覺」。

其次,部分電動車在剎車時會進行動能回收,但此功能運行時,易讓車內乘客感覺到一股拖拽感,加重不適。這樣的性能配合行駛過程中加速的迅猛,讓電動車在加速行駛和剎車時會顯得更快更突然,給大腦製造更強的不一致感。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坐燃油車不暈,坐電動車暈,可能是坐習慣了燃油車,遇上電動車,不太適應,這算是感覺衝突假說提到的第二種情況。

打個比方,在乘坐電動公共汽車時,人們進入車內依舊是熟悉的場景,五感採集到的信息反饋給大腦就是「乘車模式」,然而行進後的車輛「反饋」卻完全不同:起步時靜悄悄-聽覺數據錯誤、起步時無振動-觸感數據錯誤、沒有聲音振動車輛卻移動-視覺數據錯誤……腦子就「暈」了。

電動公共汽車運行更加平穩,運行的雜音更小|圖源:圖蟲創意

其實,隨著車輛智能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還發現自動駕駛車輛中暈動症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會進一步增加。

2015年,一項關於自動駕駛汽車暈動症的研究,在美國、中國、印度、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展開。調查發現,與傳統車輛相比,成年人在乘坐自動駕駛汽車時,暈動症的發生率增加了17.24%。

還有研究進一步發現自動駕駛車輛中駕駛員角色的轉變、自動化的駕駛風格以及乘客乘車行為姿態的改變,都是導致乘員暈動症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的原因。其中,自動化駕駛過程中的急加速、急減速與急轉彎等駕駛行為,使乘客經歷不習慣的運動刺激: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麥可·格里芬( Michael J Griffin)等人針對地面車輛的運動加速度刺激,以水平方向為主,對受試者施加水平方向上不同頻率與幅值的加速度刺激進行暈動測試。結果表明,在相同頻率下,暈動症發生率隨運動刺激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幅值下,暈動症發生率隨運動刺激頻率的增加先增加後減小,並在0.03~0.25 Hz達到峰值。

由此,根據感覺衝突假說,若車輛駕駛行為給乘客施加低頻加速運動等人體不習慣的運動刺激,根據以往經驗進行運動估計的內部模型所預期的運動信息與實際感知的運動信息將出現較大差異,從而產生易引發暈動症的感覺衝突。

參加活動的成年乘客百分比以及經歷暈車的成年乘客百分比|圖源:參考資料[3]

當然了,往好的方向想,電動車逐漸普及,大家的適應力增強,暈車的狀況應該會有所好轉。

也給大家推薦幾個防暈車的小妙招:

  • 坐什麼車都暈的,最好提前貼暈車貼/吃暈車藥,能明顯緩解暈車症狀;
  • 坐車感到憋悶時,開窗通風,並多看窗外,讓眼睛適應運動;
  • 隨身帶點橘子皮,乘車時出現頭暈腦漲等輕微症狀,可以聞一聞;
  • 用聽歌、聊天或睡覺來轉移注意力,但不要看手機、看書,以免加重暈車反應。

用聽歌、聊天或睡覺來轉移注意力,但不要看手機、看書,以免加重暈車反應。

最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容易暈車的朋友,坐車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

參考資料:

[1]唐頤:《圖解人體特效穴位》

[2]楊大力 楊大冬 楊福申:《實用整脊術(修訂版)》

[3]Sivak, M., & Schoettle, B. (2015). Motion Sickness in Self-Driving Vehicles.

[4]Griffin MJ, Mills KL. Effect of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oscillation on motion sickness.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2 Jul;73(7):640-6.

[5]馬利,付銳,孫秦豫等.不同情境下乘員對車輛運動參數的暈車敏感性研究[J/OL].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1-13[2023-12-06].

[6]高振海,金勵辛,高菲等.自動駕駛車輛暈動症研究綜述[J].汽車技術,2022(08):1-9.

[7]科普中國:為什麼坐燃油車不暈的人,一上電動車就會暈呢?

點擊圖片閱讀 | 追兇千里,兇手竟是我自己?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豬肉上的印章洗不掉?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1a1a2603d75f25444b2c5fa6544c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