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88》最甜情侶分手,為什麼我們意難平?

2023-11-16     壹讀

原標題:《請回答1988》最甜情侶分手,為什麼我們意難平?

意難平的壹讀君|敏敏 冰清

一條新聞,讓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和「狗煥」的CP粉心碎了一地:飾演這兩個角色的演員李惠利、柳俊烈宣布分手,結束七年的感情。

網友紛紛哀嚎:以為能盼來結婚,結果還是沒能跨過「七年之癢」,就這麼分手了。

來源:微博截圖

「熒幕CP」be(bad ending)了的新聞,近年來並不少見。從因《太陽的後裔》結緣的宋仲基、宋慧喬,到合作了《女兒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馮紹峰、趙麗穎,讓粉絲「嗑生嗑死」的愛情,最終卻以離婚收場。

「熒幕CP」如何一步步變成真情侶的?又為什麼看到「熒幕CP」分開,我們作為觀眾會這麼難過?

演員會因戲生情嗎

演員是有可能因戲生情的。

對於這一點,不少演員都「證實」過。

《延禧攻略》中皇帝的扮演者聶遠在採訪中就曾提及因戲生情的可能性:「你想兩三個月在一起,又演對手戲,又談戀愛,天天在一起,天天聊天,天天吃飯……感情是慢慢滋生出來的。」

圖源:視頻截圖

而因戲生情的一個原因,是「越看越順眼」。

一個人如果頻繁接觸某人或者某物,會對其產生更多的好感,這種心理現象叫做「曝光效應」。演員們在同一個劇組拍戲,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根據曝光效應,這種情況自然容易暗生情愫。

若是要飾演情侶,在劇里牽手、擁抱、親吻,就更容易因戲生情了。

認知失調理論指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如果我們做了和態度相違背的事,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為了緩解由此產生的緊張情緒,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認知,以恢復態度和行為一致的平衡。

拍感情戲的男女演員,每天做著浪漫的事、成雙入對,便容易產生認知失調。為擺脫這種狀態,他們的認知不由自主發生改變,會把對方當成自己真正的伴侶看待,完全「入戲」。

此外,在拍感情戲時,演員會有很多親密的身體接觸,這會引發體內多巴胺和催產素的釋放。這些化學物質會引起愉悅感和快感,也就是說,大腦認為你就是愛上了對方。

《太陽的後裔》劇照

俊男美女在拍戲時看對眼,顏值同樣「功不可沒」。

哥倫比亞心理學者 Lee 對美國交友網站 HOTorNOT 的數據進行分析。第一組為「約會請求」數據,即個體瀏覽完他人照片和簡介後與其約會的意願程度;第二組為「吸引力等級」數據,即個體和對方的吸引力等級。每當對方吸引力評分增加一個等級,個體答應約會請求的機率就上升130%左右。

外貌吸引力作為重要的擇偶標準之一,對親密關係的建立也有重要的影響。

那麼知道了因戲生情很容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儘量避免?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了伴侶的演員。

最簡單的,就是拍戲期間加強和伴侶的聯繫,讓自己的愛人經常來探班,避免把拍戲的搭檔當成單一的情感連結對象。

還有一些比較「鬼畜」但有效的方法,比如求助於大蒜、榴槤等重口味食物。吳奇隆和甘婷婷曾合作《向著炮火前進》。接受採訪時,吳奇隆控訴甘婷婷是「蒜香芭比」。因為每次一跟甘婷婷拍親密戲,就有一股濃濃的蒜香味。這種味道巧妙地「破壞」了浪漫氛圍,讓演員更多地覺得搞怪和有趣,而非沉浸在甜蜜中。

合作《浪花一朵朵》的熊梓淇和譚松韻,在拍吻戲前一個吃榴槤糖一個吃鴨脖,也算是別樣的默契了。

以後看劇,在被男女演員忘情擁吻的鏡頭甜翻的同時,別忘了提醒自己,可能背後的故事遠沒有這麼甜蜜……

劇中的愛情,可能是曇花一現

在生活中結為真伴侶的「熒幕CP」,不見得能擁有持久而圓滿的愛情。

談起演戲時建立的關係,美國演員、編劇、製作人傑西·艾森伯格提出了「夏令營效應」的概念。「你跟一些人在不同的城市演戲,有點像一個family、一個夏令營。但等夏令營結束,你們就會回到自己的生活,這樣的關係很難保持。一起拍戲的時候,你們要經歷一些富含感情的場景......但最終還是要走上不同的路,做不同的事。」

艾森伯格在電影《社交網絡》中 | 圖源:視頻截圖

這也可以用吊橋效應進行解釋。

吊橋效應由社會心理學家唐納德·德尼斯和亞瑟·阿隆在1974年的一項研究中首次提出,指的是把生理上的緊張感誤認為是浪漫感的狀態。當一個人因為環境(如提心弔膽過吊橋)而心跳加快時,如果此時遇到一個人,他會錯把這種環境引起的心跳加速理解為對方讓自己心動了。

吊橋效應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封閉或刺激的環境,劇組就是這樣的環境。一旦戲拍完、離開了這種封閉環境,大家天各一方,原來的親密關係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漸漸被開放的現實社會消解了。

荷爾蒙的退場,也會導致「熒幕CP」的散場。

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了一個多巴胺神經元介導的短暫遺忘的記憶抑制。研究顯示,多巴胺神經元會短暫抑制了記憶檢索,會讓人們對常識的判斷變模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頭了」。當多巴胺分泌減少時,記憶又逐漸清晰,理智重新上線。

正在拍各種甜蜜對手戲的演員們,可能會被多巴胺「沖昏了頭腦」,淡忘對方只是自己的搭檔。一旦戲拍完、播完,打交道的機會減少,體內多巴胺含量降低,他們「認清現實」,便放棄了對對方的依戀和幻想。

耶魯大學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因論」。他指出,愛情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親密關係、激情和承諾/責任。

圖源:simplypsychology

Robert Sternberg強調:承諾/責任對於愛情持續時間有決定性影響,是親密關係和激情能長久保持的基礎。

圖源:心理學簡報

「熒幕CP」在拍戲時,可能會因頻繁的身體接觸產生激情,由於長久的相處建立情感紐帶,卻很難許下承諾、承擔責任。建立在薄弱承諾上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必然走向末路。

「熒幕CP」分手,觀眾最難過

為什麼我們會在「熒幕CP」的愛情里真情實感地痛哭流涕?

當社會發展進入現代化後,原子化是不可逆的趨勢。個體生存更加獨立,更在乎利益得失,也更容易焦慮。處在這樣的社會中,愛情作為親密關係的代表,有無私、陪伴和浪漫的屬性,是人們休憩身心的「避風港」,戀愛成了人們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

藝人數據平台FUNJI2021年發布的《嗑CP心態調查報告》顯示,「嗑學家」中,「單身貴族」占比超過90%。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一個著名理論——替代性滿足。當慾望能量在最初對象上遇到阻礙時,就會向其他對象轉移。「現實中的世界太危險,還是網絡最安全。」當現實空間容不下人們對美好情感的追求,人們自然就會轉向線上空間,將愛情劇作為心靈寄託。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劉陽接受採訪時指出:「嗑CP象徵的愛情關係是我們所嚮往憧憬的,我們通過觀看別人的生活獲得這種經驗。」

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溫柔的狗煥對德善的關心和付出,就讓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圖源:視頻截圖

看好的「熒幕CP」分手,並不只是一對明星情侶結束戀情那麼簡單。對於CP粉而言,這還象徵著他們的「幸福藍本」徹底崩塌,無法進行情感和想像的投射;甚至會導致在真實生活中更難信任他人,牴觸建立親密關係。

「相似性共鳴」,也會讓我們看到「熒幕CP」分手的新聞時難以接受。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對22個特徵的伴侶相關性進行了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結果發現,異性情侶間有81.8%的特徵是相似的。

我們容易同和我們相似的人建立起友情和愛情;在觀看影視作品時,看到和我們性格或經歷相似的角色,會產生強烈的共鳴,更偏愛這些角色。

在「德善」和「狗煥」身上看到了自己、或想起自己某段戀情的觀眾,看到演員分手的新聞時遭受的衝擊,更像是得知一對老朋友結束了戀情,會無比難過。

科學家還發現,人腦中有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它通過感知、編碼、模擬,使得人們能夠推測、判定他人的意圖進行推測和判定,會不自覺模仿他人的行為,或產生與他人相同的情緒。

圖源:VectorMine

看見「熒幕CP」在劇中接吻時,我們的鏡像神經元起作用,從而發自內心感到幸福甜蜜;而分手的結局,鏡像神經元同樣會讓我們感同身受,心碎得徹徹底底。

這輩子談戀愛的苦,都在嗑「熒幕CP」時吃夠了。

參考資料:

[1]顧建梅.(2018).吊橋效應:從心跳到心動. 檢察風雲(21),88-89.

[2]項光勤.(2010).關於認知失調理論的幾點思考. 學海(06),52-55.

[3]李雪 & 鄭涌.(2019).美的就是好的?外貌吸引力在親密關係中的作用. 心理科學進展(10),1743-1757.

[4]伊蓮.(2002).讓科學解讀愛情. 今日科苑(03),31.

[5]陳彧,周英 & 范容.(2023).擬態親密與想像互動:影視劇「嗑CP」現象的受眾心理與行為分析. 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學報(01),15-20+41.

[6]Sabandal John Martin,Berry Jacob A. & Davis Ronald L..(2021).Dopamine-based mechanism for transient forgetting. Nature(7850).

[7]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types-of-love-we-experience.html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3-01672-z

點擊圖片閱讀 | 河南一中學踩踏事件致1死5傷,什麼樣的地方更容易發生踩踏?

點擊圖片閱讀 | 東北的豪車裡,多的是這個東西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1ef7990797cf254dda9cacc0a79b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