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男網紅海灘遇難,90%的溺水都是因為它?

2023-11-09     壹讀

原標題:34歲男網紅海灘遇難,90%的溺水都是因為它?

害怕離岸流的壹讀君|敏敏 謝馮輝

近日,巴厘島發生了一起意外溺水事故。

據印尼媒體11月8日報道,一名34歲中國男性在巴厘島遇難,該男子的屍體於早上9點左右被搜救人員發現,該男子與妻子及好友在前一天下午游泳時被海浪沖走,妻子被救生員救起,目前情況穩定。

最終,該男子被證實其名字、所在地、生日與名為「仲尼」的網紅身份信息相符。其妻子是卡琳娜,一名來自烏克蘭的模特。

根據仲尼在B站發的視頻,他和卡琳娜初次相遇就是在海邊,沒想到最後兩人也是在海邊分離。更巧的是,仲尼失蹤的日期和他護照上顯示的生日是同一天,都是11月7日。

那麼,仲尼的死因到底是什麼?海灘所屬轄區巴登警察局工作人員表示,經調查仲尼是游泳時遭海面上的大木頭撞擊,導致他溺水身亡。巴厘島登巴薩特區辦公室發言人Ayu向媒體表示,據報告,此次事件未涉及謀殺,為「一次意外事件」。

這確實很「意外」,畢竟在海面上遭遇大木頭撞擊不常見,此次事件中,倒是海邊溺水事件的另一主要原因,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離岸流。

90%的溺水都是因為離岸流?

雖然離岸流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陌生,但其實它是海邊最常見的「殺手」之一。巴西和澳大利亞的研究顯示,大約90%的海邊溺水是離岸流導致的。

什麼是離岸流?

離岸流又叫裂流、回卷流,是垂直於海岸線,向外海方向快速移動的一股狹窄而強勁的水流。離岸流的寬度一般在10米到30米之間,長度則從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有的長達700~800米,速度可達2m/s。不要覺得2m/s的速度不快,這可是在海里,別說一般人的游泳速度達不到這麼快,就連救生員在受訓時也常被離岸流拉走。

而且,離岸流並不會很快消失,每股離岸流持續時間可達兩三分鐘,甚至更長,能夠迅速將人拖拽至水中,有時甚至能把海面上的救生艇都「吞噬」。

在美國,離岸流是首要濱海災害。2013至2018年間,美國每年由離岸流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70人,其中,佛羅里達州每年死於離岸流的人數超過了因雷暴、颶風和龍捲風而死亡的人數總和。

我國也發生過不少被離岸流捲入海中的事例。

2022年7月31日,在青島市南區第三海水浴場,2名20歲左右的男性先是被海浪掀翻,然後遇到了離岸流,後被帶入較深的外海,最終身亡;2021年8月15日,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江口村附近的海灘,17名遊客被捲入海中,其中1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而此次事故或與離岸流關係密切;還有2017年7月8日,廣東陽江海陵島接連出現兩起溺水事故,最終導致4死1失蹤,也被懷疑是被離岸流捲走……

就算人多,也不能抵抗離岸流的威力。

2012年8月4日,韓國海雲台海水浴場,一股巨大的離岸流直接捲走了143名遊客。

2012年8月韓國海雲台海水浴場出現離岸流,143名遊客被捲走

更棘手的是,離岸流不太容易被發現。

與巨大的風浪不同,離岸流表面看起來並沒有大波浪,也正是因此,人們常常身處其中才會感受到。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捕捉」到離岸流的「身影」,那就是看顏色、看浪花、看波紋。離岸流是較深層的水流且往往攜帶大量泥沙,因此顏色較深,相比於周圍水色也會偏黃,可呈棕色、甚至黑色。

至於看浪花,是因為離岸流兩側有白浪花,它本身倒是十分平靜,表面幾乎沒有浪花,整個看起來像是離岸流把波浪從中間破開了。

圖源:人民日報微博

如果看到平靜的水面出現波紋,並呈帶狀伸延到外海,也要小心,這也是離岸流的特徵之一。

但在海邊玩耍時,人們很難注意到這些小細節,離岸流依然是海邊最危險的的「隱形殺手」之一。

不挑時間地點的離岸流

當然了,離岸流不會憑空出現,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過程和條件的。

簡單來說,離岸流的成因就是,當有強風吹向海岸時,海水形成海浪並不斷積蓄于海岸,最終形成一股沖向外海的力量。其產生的本質是重力作用下水的自發流動。

具體而言,離岸流的類型和形成機制是複雜多樣的,根據驅動離岸流流動的不同機制,可以將離岸流定義為三種常見的類型:

  • 沒有任何地形影響,完全受水動力影響造成的純水動力離岸流;
  • 沿岸地理形態的變化強烈影響著海浪區和內陸架附近的水動力過程,從而產生的水深離岸流;
  • 主要受剛性邊界的影響,如天然岬角或人造結構,而形成的邊界離岸流,也稱結構離岸流。

主要受剛性邊界的影響,如天然岬角或人造結構,而形成的邊界離岸流,也稱結構離岸流。

比較典型的一種離岸流,溝道離岸流,其形成的過程集齊了三要素「風、水、地」。

風使海面泛起波浪,沿著海面傳播,到近岸淺水區時,波高加大,且由於海底摩擦阻力迅速增大,波浪將會翻卷破碎,從而形成肉眼可見的破碎帶(下圖中白色的浪花帶)。在這個過程中,波浪會帶著大量海水衝擊海岸,當衝力消耗殆盡時,海水達到最高位置。在重力作用下,海水穿過碎浪帶回流到海中。

若沙岸環境較為平緩,海水緩慢回落,不會出現強勁的離岸流。但如果沿著海岸有沙脊或沙洲,沙脊或沙洲與海岸間又構成了狹長的凹陷帶或海溝時,海水就容易在凹陷帶中聚集起來,越聚越多,最終大量的海水就會從沙脊或沙洲上的某幾處較低的缺口衝出,形成強勁的離岸流。

圖源:參考資料[2]

根據離岸流的成因,可以判斷出,一些在海水退回的路徑上受阻小、或者海水能量層層疊加的區域,註定會獨得離岸流的「偏愛」:白浪中斷的水域(波浪線出現不連續的地方)、新月形沙洲中間區域、沙洲中間的深水通道或者是口袋狀海岸。有橫向沙壩、溝槽等不規則地形的砂質海灘,或者海濱浴場、岬角附近,也都是離岸流多發地帶。

從時節來看,離岸流應多發於夏季、大浪和落潮時。

但實際上,離岸流具有高度動態性和強烈不穩定性,在任何條件下、多種類型的海灘上都有可能發生。且當前的科學技術無法準確預報離岸流發生的時間和位置,只有基於經驗分析和長期觀測統計,從風險和機率上預判離岸流發生的可能性。

所以,面對離岸流,記住口訣,「能避則避,避無可避,要鎮定」。

避開離岸流的方式也有很多,最好的方式就是別去不知名海灘或者野灘涂。相比於正規的濱海旅遊區,野灘涂危險未知、沒有專業救援人員,更缺乏危險預警。其次,即使是正規的海灘,也要注意海水浴場的警示牌,游泳時應該儘量避開有離岸流的位置,留意觀察海濱浴場的地形地貌,依靠前文提到的區別辦法,遠離高發區、遠離即將形成的離岸流。

此次遇難事件中,仲尼就疑似在危險區域游泳。負責此次「仲尼在巴厘島遇難」事故的庫塔搜救組負責人Ipel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在一個危險的地方游泳,那裡水流很急,甚至有『禁止在那裡游泳』的標誌,但他們仍然在那裡游泳。最終,水流和海浪捲走了他。」

所以,不管如何,真的別看著危險還要往上沖。

圖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另外,真的不慎被捲入離岸流,千萬不要過度掙扎或逆流向岸回遊。

離岸流一般不會把人卷到海底,只是會把人帶離海岸,遇難者往往是因為「對抗」水流游泳,最終筋疲力盡而溺亡。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鎮定、順流漂浮觀察流向並向適時呼救,或者等流勢明顯減緩後,向兩側游出離岸流區域,再游回岸上。

有人可能會考慮橫向直接游出,但研究者們還是更傾向於順向漂流。與人力相比,離岸流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即使身強力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保證在激流中轉向並安全游出離岸流的控制範圍。所以遇到離岸流後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保存體力,順向漂流,到流速變緩後積極爭取救援。且離岸流的運動軌跡基本是一個圓弧,即從岸邊垂直流向海中然後向左右分流,又回到岸邊。

圖源:參考資料[3]

可以說,在離岸流的面前,「硬碰硬」真的不行。

願逝者安息,生者珍愛生命。生活中會有很多意外,我們能做的就是聽勸、遠離危險。

參考資料:

[1]李新正, 張立:《萬物皆有理 海洋中的物理》

[2]田海平,伊興睿,王維.警惕海灘隱形殺手——離岸流[J].力學與實踐,2020,42(03):381-387.

[3]特里斯坦·古利. 水的密碼. 譯林出版社.

[4]孫文會, 陳國基. 水上醫療救援教程. 人民衛生出版社.

[5] Winter G .Rip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t the dutch coast:Egmond aan Zee.[Ph D Thesis].Delft, The Netherlands: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

[6]中國應急管理:男子游泳不幸遇難 會「吃人」的離岸流

[7]人民日報微博

頭圖來源:B站@仲尼Johnny777視頻截圖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有炸雞,卻沒有炸鴨?

點擊圖片閱讀 | 「茶界網紅」小青柑,裝了多少邊角料?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99e12854058ff53176b56613ff3d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