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多喝邊角料的壹讀君丨彤 雲 黃俊皓
小青柑又殺回來了。
最近,在抖音雙十一預售排行中,一個叫「李陌茶」的品牌成功登頂茶品類的榜單,就連品茗芬、八馬等超百萬粉絲的大品牌都只能望其項背。
其實從今年6月起,「李陌茶」就進入了抖音「飲料銷售額排行榜」的前五名,與伊利、認養一頭牛、三隻松鼠等知名品牌比肩,在8月、9月更是取得了單月銷售額破億的成績。
但就算是常常喝茶的人,對這個品牌也感到些許「陌生」。
事實上,「李陌茶」能殺出重圍,靠的是一款單品——小青柑。
小青柑全名「小青柑普洱」,是將普洱茶填入去瓤的「茶枝柑」干皮殼,再經過一系列特殊工藝製作而成的再加工茶葉。
最近幾年,小青柑經歷了多次走紅又回冷的循環,如今再次成為「爆品」,秘訣是什麼呢?
柑橘與茶自古是絕配 小青柑的成功,離不開柑橘與茶的高度契合。
在中國上千年的茶文化演化史中,柑橘與茶一直形影不離。
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全面、最系統的茶文化專著《茶經》,就記載了人們在茶中添加桔皮、蔥、姜、棗、薄荷等輔料的做法,雖然作者陸羽比喻「這樣的茶如同倒在溝渠中的廢水」,但這種飲茶方式已成民間習俗。
圖源:《茶經》
明代錢椿年所著的《茶譜》中,更是具體記載了柑橘與茶的配方及做法:「橙茶。將橙皮切作細絲一斤,以好茶五斤焙乾,入橙絲間和,用密麻布襯墊火箱,置茶於上烘熱。凈綿被罨之三兩時,隨用建連紙袋封裹。仍以被罨焙乾收用。」
圖源:《茶譜》
柑橘與茶的組合不僅僅深受國人喜愛,還成功實現了文化輸出。
由中國茶與佛手柑油共同調製而成的格雷伯爵茶,是英國最有名的香茶之一。其發明者格雷伯爵就是在某次出訪古代中國時,在民間得到了這款茶的秘方,帶回國後如法炮製,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到今天都大受歡迎。
而柑橘與茶能「走」到一起,還要感謝「近水樓台」的距離優勢。
柑橘與茶都是南方「特產」:南方的自然條件更利於柑橘類作物的生長,《晏子使楚》中也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茶樹「喜酸怕鹼」「喜暖怕寒」,更適合在土壤偏酸、氣候溫暖的南方種植。
柑橘與茶在交通、技術都不發達的古代,能結下這段不解之緣,還要依靠古人的經驗智慧。小青柑普洱繼承了古人的經驗智慧,自然有了成為茶界爆款的潛質。
當然,單有潛質是不能成功的,小青柑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小青柑是如何成為網紅的?
小青柑能成為茶葉市場中的黑馬,必然是有點「東西」的。
據《南方園藝》對小青柑加工茶的整體市場數據分析,自2014年起,小青柑類柑普茶僅用三年時間銷售額就突破了30億。
能獲得如此佳績,首先是小青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過剩」的產品資源,創造了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設計。
茶產業分析師曾園告訴《壹讀》,小青柑產品的推出可能與2014年普洱茶的大量滯銷有關,廠家為避免虧損,只能不斷推出新品促進銷售,恰逢那年的柑皮也出現了積壓,於是將兩者捆綁在一起售賣的產品——小青柑普洱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然後,諸如李陌茶之類主打小青柑的品牌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以賣貨軟文或直給硬廣的方式,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瘋狂生長,給消費者們「種草」,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據一位茶商介紹,為了吸引更多年輕女性消費,小青柑茶以能減肥、抗衰、美容的功效為賣點,在網際網路上營造一種傾向——「這是最適合小資女性喝的茶」。從銷售實況看,的確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原來不喝茶的年輕女性。
但小青柑更幸運的是,還占了一點「天時」的光。
曾園提到,2014年是北京等地霧霾最嚴重的一年。針對柑皮能夠「益脾潤肺」的功效,商家們進行了大量宣傳,而顧客們在飲用後,也確實獲得了一種「清涼感」,使小青柑普洱獲得了一定知名度。
除了清涼感,小青柑自帶的清甜柑香味使普洱茶更易入口,特別對平時很少喝茶的茶葉「小白」來說口感更好,也是小青柑出圈的加分項。
當然,最重要的是小青柑相對親民的價格,大幅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要知道新會陳皮、雲南普洱都是價格不菲的養生佳品。以雙十一期間的大益天貓旗艦店為例,罐裝110g的小青柑售價為128元,而罐裝135g的五年陳化的新會陳皮售價則高達522元,優質的雲南普洱茶餅(一般為357g)的價格普遍超過四位數。那么小青柑又是如何集兩者於一身,同時又那麼便宜的?
小青柑是邊角料之茶?
網上很多人稱小青柑普洱的便宜,是由於材料用的都是「邊角料」,為此還引發了不少關於小青柑的爭議。
小青柑的材料無非是柑皮與普洱茶,我們先聊聊外面的柑皮。
很多人誤認為小青柑的柑皮是陳皮的「廉價版」,所以價格偏低,事實是兩者在本質上並不相同。
人們的誤會源自小青柑和陳皮都是「茶枝柑」的果皮。
茶枝柑是陳皮的原料,若是在9~12月採摘,會得到橙色果皮、重量約100克的成果,果皮經處理後會成為我們熟知的陳皮;假如在7~8月採摘,茶枝柑還是綠油油的幼果,約50克重,其果皮則稱為「青皮」,也是一味中藥材。
小青柑產自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由於各地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不同,生產的小青柑口感參差不齊,其中以產自廣東新會的品質為最佳、價格也偏貴
雖然7~8月採摘的小青柑,是陳皮的「小時候」,但藥力卻比陳皮強,在傳統醫學中稱為藥性更「猛」。《內外傷辨惑論》的作者李杲認為:「青皮,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並得出青皮不適合所有人的體質,也不適宜長期飲用的結論。
而藥力「偏弱」的陳皮,作用是「理氣」,更適合普通人長期飲用,但陳皮藥性溫和翻譯成現代中文的意思,就是陳皮的有效活性成分更少。
現代科學證明,茶枝柑乾燥果皮的有效成分為「類黃酮化合物」,不僅有抗炎、 抗氧化的藥理作用,還有調節腸道免疫、抑制脂肪細胞分化、減少癌細胞增值等藥理活性,其總含量在青皮階段的含量明顯更高。
黃酮可以清除羥自由基、 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抗氧化以避免DNA損傷
藥效高的小青柑雖被古人認為「破氣」,但在《青皮的藥理及臨床應用》等現代科學研究中,則未被證明對人體有副作用。
而小青柑還沒「成年」就慘遭採摘的操作,是果農為了調整果樹的養分供應、增加植株的光照和通風,使果樹能夠繼續開花、結果的保護性措施,也叫「果實稀疏處理」,即使沒有人買小青柑,果農也會進行這項基礎操作,目的是為之後的成熟果實保駕護航。
所以,小青柑不能說是陳皮的邊角料,更像是陳皮成才路上的「炮灰」。
除了「炮灰」一般的外殼,小青柑里的普洱熟茶也被人認為是「普洱中的下腳料」,並稱熟茶經堆渥發酵後,會喪失一些茶葉原本的風味,價格也因此變得低廉。
但生茶和熟茶並非界定普洱茶的絕對標準,雲南農科院的院長何青元在接受《壹讀》採訪時表示,普洱的好壞在於該產品的各項指標是否符合國家對普洱茶制定的標準,即《GB/T22111-2008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
該標準不僅規範了普洱茶的生產工藝,還將通過各種指標將普洱茶劃分成了不同等級。也就是說,無論是生茶還是熟茶,它們都有各自的「段位」,並不是說生茶一定就好,熟茶一定就差。
同時何院長還提到,一些大品牌的小青柑已經開始使用生茶進行製作,甚至會用到陳年的生茶;而有些小廠商,則可能會用正品茶的低等級副茶來填裝。
茶文化專家曾園也表示,因為小青柑是一款技術門檻不高的產品,許多茶葉品牌都不願錯過這條賽道,所以市面上的小青柑產品質量才會參差不齊。
因此,小青柑普洱是不是邊角料,先看有沒有國家認證,再看品牌信譽水平。
參考資料:
[1].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GB/T 22111-2008)[J].雲南農業,2009(11):58.
[2]姜靜岩,苗桂玲.青皮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3(06):374-375.
[3]劉玉芳.廣陳皮有效成分積累規律及抗氧化藥效活性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20.
[4]莫懷鴻,陸泰良,徐小凡等.不同茶類加工小青柑茶品質風味差異分析[J].南方園藝,2023,34(02):64-66.
[5]黎健龍,張曼,唐顥等.影響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的主要環境因子及其適應機制[J/OL].茶葉通訊:1-9[2023-10-29].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費大廚辣椒炒肉,上餐時要「施咒」?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推行「四天工作制」的全球公司越來越多了,效果如何?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