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好友上限是10004人?

2023-12-04     壹讀

原標題:為什麼微信好友上限是10004人?

沒有一萬個好友的壹讀君|敏敏 冰清

你有多少個微信好友?

博主「吃餅達人王小美」前不久發布了一條微博聲稱,微信好友上限是10004個,圖片顯示他一個好友一個好友的加,直到被提示好友數量已達上限。這引得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調侃「笑死,根本沒這麼多好友」「這怎麼還有零有整的」。

圖源:微博截圖

隨後,騰訊客服回應稱,微信好友數量上限約1萬個,並沒有準確的數字。換句話說,不同用戶的微信好友上限可能還不一樣。

圖源:騰訊客服截圖

那麼,為什麼微信好友數量上限是1萬個左右?這麼多人,聊得過來嗎?

我們能認識這麼多人嗎?

微信好友數量上限,並非一開始就是1萬人左右。

以前,微信好友數量上限一度是5000人,後來被發現也可以加超過5000人。根據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說法,微信的好友上限是5040人,這一設定源自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

書中設想了一個完美和卓越的城邦,而柏拉圖計算認為理想國的人數應為5040人。他認為,5040是一個可以被1-10之間的任意數整除的數,在分配、納稅、戰爭及其他公共活動方面都非常便於劃分。

隨著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來越多、接觸的人群越來越廣,微信也根據情況更改了好友數量的上限。騰訊官方表示,微信目前最多可以添加約1萬個好友(包括公眾號個數,但不包括群、企業微信聯繫人)。

與微信相比,QQ的好友數量上限要低得多。普通QQ用戶添加好友最高上限是3000人,超級會員用戶最高上限是5000人。

圖源:騰訊客服截圖

這和QQ用戶的年齡分布有關。

騰訊QQ 在 2019 年曾發布過一份《00後在QQ》報告,指出,QQ 會員用戶中,00 後占據一半以上, QQ 空間說說發布量中,00 後貢獻了 67% 的比例。易觀的統計數據顯示,QQ用戶中 95 後占比高於 25%,活躍滲透率 TGI(某一群體相比全部群體對某款App的感興趣程度)高於微信。

可見,長期「駐紮」在QQ的用戶大多年齡較小,社交圈子也可能相對較小,這或許是QQ好友上限低的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用QQ的人越來越少了。

今年11月15日,騰訊控股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其中提到,QQ移動終端月活帳戶數5.58億,同比下滑3%;微信及WeChat合併月活帳戶數13.36億,同比增長2%。微信的月活已經是QQ的兩倍多,幾乎實現了對中國人口的全量覆蓋,大部分人都依靠微信來維繫自己的社交網絡,自然不會在QQ上加太多人。

但是,無論是QQ的3000人或5000人,還是微信的1萬,我們會達到這個上限嗎?我們真的認識這麼多人嗎?

牛津大學學者、著名數據資料網站「數據化我們的世界」創始人馬克斯·羅瑟於2023年6月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和統計學的價值》的文章。

羅瑟引述了2010年美國的一項統計學研究。該項研究發現,如果將知道對方的名字作為「認識」的標準,一個美國人一生大約認識611人。但如果你是社牛,則一生中大概會認識800人。

不過美國人口相對中國要少很多。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的數字,2022年美國總人口約3.33億。而據我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告》,2022年年末我國人口約14.12億,約為美國的4倍多,即使將上述研究結果擴大4倍,甚至10倍,也還是達不到微信的好友上限。

一個美國人一生中能認識人的個數,平均值611,中位數 470

圖源:參考資料[1]

當然,如果你所從事的職業要求你必須和很多人打交道,比如銷售,這種情況下是可能有數千個微信好友的。

只不過,我們真的需要認識這麼多人嗎?

好友在精不在多

不管我們是i人還是e人,微信加了多少好友,一生中都只能同約150個人建立穩定的社交關係,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鄧巴數。

1992年,羅賓·鄧巴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新皮質的相對大小和群體大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推斷,基於他們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其中,穩定的社交網絡指知道對方是誰,並了解對方與其社交圈中其他人的關係。

根據150人的社交規模,鄧巴還進一步指出,在我們的一生中能稱為熟人(記得名字、認出臉、有基本了解)的人只有100個,對彼此都足夠了解的朋友約25個,而真正的「重要他人」不會超過5個。

圖源:參考資料[2]

這一定律被很多公司和組織應用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中。2007年,瑞典媒體報道稱,瑞典稅務局還重組了他們的辦公室,以保持在150人的限制之內。

但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畢竟存在區別,鄧巴提出的「150定律」忽略了人類為克服潛在缺陷而發展出來的文化機制、實踐和社會結構,並沒有很讓人信服。

202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三位心理學家基於最新的人類大腦尺寸、新皮質尺寸的準確數據,通過數學模型擬合,最終得到了人類能維持穩定社交的人數範圍的兩種情況,分別為:3.8~520 和 2.1~336.3。

為什麼這次得出的最高人數上限,遠遠高於鄧巴數的150人呢?

參與了上述研究的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副教授約翰·林德認為,這證明了文化進化對人類認知的促進作用。從社交網絡的普及到人們愛好的改變,在這些改變和進化中,人類的大腦也在發生改變,認知極限被擴大,因此能夠接受更多的社會接觸。

當然,這離微信好友的上限還是很遠。

更重要的是,即便微信好友個數上限高達1萬,但我們都心知肚明:裡面很多人都只是一面之交,甚至沒見過面的也不少,真正建立「穩定社交關係」的對象其實沒幾個。

畢竟,變成好朋友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社會與人際關係》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從認識的人變成熟人,需要相處50個小時;從熟人變成普通朋友,需要相處90個小時;從普通朋友變成好朋友,需要花費200小時以上。

2015 年,同濟大學王洪偉發表文章《社交網絡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於節點強度的分析》,指出社交網絡發展得越龐大,用戶接收的有效信息量越少。人們希望通過社交網絡建立與朋友的緊密聯繫,會隨著朋友數目的增加而降低。

圖源:參考資料[4]

換句話說,即便我們足夠社牛、認識的人足夠多,微信真的加滿了1萬個人,那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在「無關人士」上花費的時間越多,花在真正好朋友身上的時間可能就越少了。

而且,我們也不可能和這1萬個微信好友都成為朋友。因為換算下來,這需要花費兩百萬個小時,也就是228年左右。

在人類還無法長生不老的今天,還是把時間花在更值得的人身上吧!

參考資料:

[1]McCormick, T. H., Salganik, M. J., & Zheng, T. (2010). How many people do you know?: Efficiently estimating personal network siz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05(489), 59–70.

[2]Dunbar, R. I. M. (1992). "Neocortex size as a constraint on group size in primates".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2 (6): 469–493.

[3]Lindenfors P, Wartel A, Lind J. 'Dunbar's number' deconstructed. Biol Lett. 2021 May;17(5):20210158.

[4]王洪偉 任豪.(2015).社交網絡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於節點強度的分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05),693-701.

[5]巨浪.(2017).「鄧巴數」理論研究述評.隴東學院學報(02),83-87.

[6]《2021五一中國人「撒歡」報告》

[7]《00後在QQ:2019 00後用戶社交行為數據報告》

[8]https://ourworldindata.org/limits-personal-experience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nbar%27s_number

點擊圖片閱讀 | 清華北大爭搶的鵝腿,到底有多好吃?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是紅燈區,不是黃燈區?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da46621def7c65db45a31dea99a4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