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明總在下雨?

2023-04-05     壹讀

原標題:為什麼清明總在下雨?

清明不躲雨的壹讀君 丨 王樂怡

「清明」是個矛盾體。

《歲時百問》中提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作為節氣,「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然而,現實卻似乎被「預言家」杜牧言中,總是「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個多愁善感的解釋是,這是老天在為逝去的親人垂淚……

那麼,問題就來了。

既然這個節氣指的是天清氣朗,為什麼印象中的清明反而多是雨霏霏?

圖源: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播出畫面

清明為什麼總下雨?

4月5日的清明假期,我國處於今年以來最大範圍的強雨雪過程當中。

圖源:中國天氣網

北方遭遇雨雪降溫,大部地區3日內氣溫下降6至10攝氏度。不少地方一夜間重現了冬日銀裝素裹的景象。

而中東部則持續降溫降水。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強降雨,局部還伴有大風、雷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比起「雨紛紛」,今年更適合用南宋詞人張炎的名句——「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從南到北,老天都哭得「雨嘩嘩」,這是得傷心成什麼樣啊。

雨水確實是清明的一大氣候特徵。

4月初,「兩股力量」正在中國大地上暗暗較勁:一個冷酷,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一個熱烈,是來自太平洋的暖氣團。

在春季戰場上,統治了一個冬日的冷空氣從長江中下游地區撤退,代表著夏日氣息的南方暖濕氣流向北推進,二者交匯,便產生了東部地區的「鋒面雨」。

清明時分,這個雨帶一般處於華南。冷空氣越過南嶺,與暖濕氣流匯合,豐沛的降水使得華南進入「前汛期」。還處於冷空氣控制下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仍然稀少。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會下起杜牧詩里杏花村的毛毛細雨。

此時江南地帶受到雨帶邊緣的影響,但冷暖氣團勢力都不夠強,往往會隨著風向切變而形成雲雨。

冷暖氣團風速不同,堆積相撞,形成氣旋式的切變。切變線兩邊的水平氣流輻合上升,對流的溫差不大,只能纏鬥在一起,弱弱地下一點雨。冷暖氣流你來我往,使得降水系統南北擺動,成就了陰雨相連,煙雨朦朧的江南春景。

但春季天氣複雜多變,老天的情緒管理常常失控。「雨紛紛」一不小心就變成「雨嘩嘩」。

今年冷空氣有備而來,強勁地西進南下。3月中旬以來已在華南造成大範圍強降雨,導致今年的華南前汛期比常年提早14天到來。北方最近也普遍迎來了大風降溫天氣。

在江淮地帶,冷空氣的來襲使得風切變異常猛烈,形成了被稱為「土颱風」的江淮氣旋。江淮氣旋可不那麼溫柔。它具有明顯的冷暖鋒結構,會造成區域性的暴雨過程。

清明這天,在北方橫行霸道的這一波冷空氣,與在江南作威作福的江淮氣旋,終於匯合。冷暖空氣的正面對峙帶來今日的強對流天氣。(壹讀君:南方的朋友,你們還好嗎……)

清明與「變天」在時點上的重合,充分顯示出傳統曆法中蘊藏的智慧。要知道,清明下不下雨,下什麼雨,對農耕來講都是大事。

清明下雨有啥講究?

與清明雨水相關的農諺有很多。

有時說「雨灑清明好年景」,有時又說「清明不明,荒年凶兆」。現代人常常會被它們的龐雜和矛盾搞得一頭霧水。

這實際上反映了清明下雨對農事複雜多變的影響。雨水的意義依據雨量、溫度、時機、地域、作物而發生不同。

在長江中下游流域,清明的天氣是當年降水狀況的預兆。

江蘇、安徽一帶有「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的說法。如果清明前後都沒下雨,那麼初夏梅雨季也會雨水稀少;反過來,「水漲清明節,洪水漲一年」。

圖源:中國天氣網

在北方的冬小麥主要種植區,人們對清明雨的心情更為複雜。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正是冬小麥拔節期,發育旺盛,需肥需水。但此時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北方大部在冷空氣控制下,降水少,鋒面雨帶尚未到達,容易造成春旱。清明降水能緩解旱情,有利於小麥拔節孕穗生長。因此,「清明有雨麥苗肥」,「雨淋墳頭錢,春苗出齊全」。

圖源:中國天氣網

但這個雨不能隨便下。

「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降水量過大會導致田間濕度過大,病蟲害容易蔓延。

不僅如此,這場雨不能是連綿的陰雨。

「麥怕清明連放雨」,不足的光照會影響小麥拔節。而與陰雨密切相關的降溫更是危險。小麥開始拔節後抗寒性明顯減低,幼穗無法抵禦寒冷,造成麥粒乾癟。如果冷空氣強到「倒春寒」的程度,「麥怕清明霜」,降水加劇凍害,當年就會遭遇嚴重減產。

這樣看來,晴朗或小雨的天氣比較理想。古時候,冬小麥在開春後需要用腳「踩壓」一番以促進生長。這種名為「踩春」的勞動活動逐漸演變成春遊性質的「踏青」。對麥子和遊人來說,理想的天氣是相似的——「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而在春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的種植區,清明正是播種插秧的時機。晴朗的天氣有利於農事活動,是豐收的好兆頭。因此「清明無雨多吃面」,「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既然「清明宜明」,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清明在下雨?

心中總在下雨的清明

感時花濺淚,種種心理因素使我們認知自然時戴上了一層濾鏡。

雨天氣壓低,空氣中含氧量少,交感神經不活躍,使人心情低落。清明時節,我們追憶逝者,惜春傷春的思緒也給雨水塗上了傷感的色彩。為思念「欲斷魂」的人們,清明有「雨陪我哭泣」。

兒時課本上的詩句使「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印象如同船錨沉在中國人心裡。心理學中有個「沉錨效應」,即我們的判斷常常受到第一信息,或第一印象的限制。

還有很多以「清明雨」為主題的歌曲「助力」沉錨效應

暮春本就是天氣變化的時節。即使清明當天不下雨,前後大約也會下,且隨著入夏,越下越頻繁。而我們會依據「清明下雨」來錨定這段時期的記憶。

另一方面,這個印象一旦形成會不斷自我維持、強化。

我們有一種「證實偏見」的傾向,放大正例的存在,弱化反例背後存在另一種解釋的可能。我們更容易記住下雨的清明,忽視無雨的清明。

因此,即便清楚統計了降水數據,人們記憶中的清明依然下著雨。

參考資料

[1]秦闖.清明節氣的形成及農時功用[J].古今農業,2022,(1): 10-17,130

[2]群眾經驗在中央氣象局氣象台長期天氣預報中的運用[J].氣象學報,1966,(1): 98-104

[3]澎湃新聞:二十四節氣|從農事活動看清明 (2022-04-05)

[4]中國天氣網:華南前汛期開啟首周暴雨強對流雙面夾擊 緣何今年汛期又提前?(2023-03-28)

[5]中國天氣網:68年大數據告訴你:清明時節到底哪裡雨紛紛?(2019-04-04)

[6]《人民日報》:春季天氣為何複雜多變?(2023年04月03日14 版)

[7]中國氣象局:「清明」節氣的天氣特點(2012-04-04)

[8]中國氣象局:從氣候上看,為何「清明時節雨紛紛」?(2022-04-04)

點擊圖片閱讀 | 網傳張繼科500萬的借款合同,有哪些重要信息?

點擊圖片閱讀 | 自Pro、Max、Xr後, iPhone15為什麼要叫Ultra?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2436d36b32f2660686279c45ad9e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