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死亡原因排名#登上微博熱搜,中風成為中國人死亡的頭號殺手。
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中風發病風險最高的國家,居民中風的風險率近四成。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鈉攝入,簡單來說就是——鹽吃多了。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數據顯示,成年人每日攝入的鹽應不超過5克,但中國人實際的攝入量約為12.5克,是推薦量的兩倍還多。
中國哪裡最咸?
中國素有「南甜北咸」的說法,中國人吃鹽的程度大抵是從南往北遞增。
衛生部2012年調查顯示,中國南方居民每日攝鹽量為10-12克,北方居民則達到15-22克,總體上都是超標的。
2000年,第三次總膳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以全國12個省份為樣本進行調查,陝西以17.9克/天的人均食鹽攝入量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湖北成為調查中唯二的攝入量超過15克/天的省份;尾隨其後的是河南、江西和河北。
2012年,第五次總膳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擴大了調查對象,對20個省份進行了調查,總共覆蓋了中國人口的79%。這一次北京、遼寧、吉林作為「黑馬」躋身全國TOP5。
事實上,中國人做菜沒有咸和不鹹的區別,只有酸咸、甜咸、香咸、咸辣、咸鮮的區別。說到哪裡的菜最辣,可能會有幾個省份一決高下,而說到哪裡人能吃咸,恐怕是眾說紛紜,各種不服。
鹽,中餐的魂
如果中國人的廚房裡只能有一款調味料,那一定是鹽。
中國人愛吃鹽其實是有原因的。在食材匱乏的年代,使用鹽對食材進行腌制以延長保存時間,是古人引以為傲的發明。
而由於動物食材的稀缺,使用大豆發酵製品和味精可以為食物提供蛋白質風味,使食物味道更加鮮美。
無論是腌菜還是調味品都無疑含有很高的鹽分。但沒辦法,對於中國胃來說,無論是宮保雞丁還是紅燒獅子頭,抑或是金華火腿、腊味飯……加了鹽才為美味佳肴注入了靈魂。
紅燒獅子頭
就拿一日三餐來說,講究早咸晚甜。很多地方的傳統中國早飯,就是一碗粥一碟鹹菜。雖然用不了幾塊錢,但很多人一輩子都吃不厭。
就連終日出沒於高檔寫字樓星巴克的白領們也發自肺腑地呼喊:如果「沙縣料理」可以裝修得雅致一點,我更願意去「沙縣」。
在喜食麵食的山東,「咸」更是必不可少的下飯味道。
因為臨海近,魯菜的一大特色被認為是「咸鮮」。
把子肉
無論是德州扒雞還是蔥燒海參,抑或是把子肉,大多要經歷老抽、耗油、生抽、鹽、十三香和雞精歷練,好吃是好吃,就是太咸。
有人形容去山東吃飯,「中午吃一頓飯,一天剩下的時間喝水就行了。」
山東人對此並不否認,「每次放鹽都是放一勺到兩勺,直到前幾天我才發現那個勺是10克的勺,本人山東人。」
山東人豪爽的性格在飲食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吃飯不挑剔,做菜也沒有南方那麼多講究,一句話:吃啥都行,實惠就行。
同樣在吃上不那麼「講究」的北京,被稱為「美食荒漠」。北京菜給人的感覺一個字,咸,兩個字,色重。
事實上,北京菜是有講究的。這個講究,不是揮霍炫耀,擺多大排場,滿桌子鮑魚海參帝王蟹,這不叫講究,叫「胡吃海塞」,是老北京最看不上的。
北京人的講究體現在規矩上。無論食材貴賤,都得有規矩。哪怕是一碗炸醬麵,規矩對了,人家也豎大拇指:「會吃!」
炸醬麵
北京菜的一大講究是——用醬。
京菜老派廚師大多講究「醬起鍋」。醬的顏色濃重,看上去讓人食慾倍增,味道夠咸,足夠下飯。
但這醬可不是隨隨便便的醬,要經過熱油煸炒,在鍋里咕嘟咕嘟冒泡,醇厚咸香濃稠適中才算好醬。
比較著名的京菜——京醬肉絲、炸醬麵,魂兒全在醬上。
京醬肉絲
北京菜的另一大講究就是——勾芡。
不易入味的食材,在滷汁兒的包裹下散發出鮮美的味道,口感潤滑,顏色鮮亮。
芡的薄厚和火候能夠烹調出不一樣的口感。火爆腰花、爆三樣、焦熘肉片、糖醋鯉魚等京城名菜,通過芡汁兒完美地將食物的味道聚集起來,不咸也難。
爆三樣
然而,在東北大兄弟眼裡:論咸,如果東北菜只能屈尊第三的話,那前兩位的菜應該是炒鹽。
東北人愛吃醬,跟京菜的炸醬不同,東北人的醬都是發好直接吃的。在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東北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一口醬缸。
白菜、蘿蔔、大蔥、生菜……大部分蔬菜食材都可以從地里採摘後洗乾淨直接上桌。醬能掩蓋蔬菜自有的「生味」,激發出甜鮮多汁的口感。
東北蘸醬菜 | 微博@我只是想一個人呆著吖
直到現在,醬依然可以作為東北人的「伴手禮」。假如去到農村親戚家裡,臨走給帶一桶醬,必然是最高級別的禮遇。
除了醬,東北人還愛醬油。
醬油將甜和咸以恰到好處的配比融合在一起,對東北胃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東北人的任何一道菜,如果不放醬,一定有醬油的參與。
然而醬油含鹽度極高,就拿紅燒肉來說,有調查顯示,500克的肉需要至少3湯匙的醬油(生抽),含鹽量達到推薦攝入量的183%。不過東北人做菜,並不在意這些,醬油基本不論匙,都是直接倒。管他多少鹽,好吃就完了。
如果說中國人的食鹽攝入主要自來於天天吃家常菜,那只能說明他不懂中國美食。
在中國,腌制食品早已脫離便於保存的基本屬性,逐漸演化成每個中國人味蕾的慾望,吃著上癮,難以戒掉。
在湖北,素有「不宵夜,不湖北」的說法。
湖北人夏天的宵夜離不開一盆接一盆的麻辣小龍蝦,一幫好友在路邊支起一張桌子,喝啤酒、撮蝦子,一個字爽!
在麻辣小龍蝦的做法中,食鹽、豆瓣醬、甜麵醬都是重要配料,豆瓣醬的含鹽量在15%左右,甜麵醬同樣含鹽量不低,有些添加雞精的麻辣小龍蝦含鹽量就更高了。不過在湖北人看來,只要剝蝦的速度夠快,高血壓中風就追不上我。
麻辣小龍蝦
除了小龍蝦,在湖北隨處可見滷菜小攤,家裡沒菜了,買點滷菜;沒有零食吃了,買點滷菜;看劇看球,買點滷菜……
一個看似柔弱的湖北姑娘,一晚上可以吃光一斤鴨脖/兩斤五香瓜子/兩斤小龍蝦……
事實上,人們印象中南方吃鹽少,只是因為辣味、甜味掩蓋了鹹味而已,滷味、鹹魚、臘肉、火腿、鹽水鴨……腌制食品的味道早已深入南方人的骨髓,練就出眾的味蕾。
……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吃這件事上,中國人正吃得越來越像。火鍋、小龍蝦、麻辣燙、燒烤……在全國大多數城市的街邊隨處可見。人們吃得越來越重口味,也越來越咸。
「工作壓力大,不吃點重口味就心情不好。」 年輕人一邊苦口婆心地勸爸媽做菜少加鹽,一邊在路邊燒烤攤狂點「痛風套餐」。
中國餐飲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餐飲大數據白皮書》數據顯示,2017 年中國人在全國581萬家餐飲門店,累計消費了3.9萬億元人民幣。每個吃貨年度餐飲消費近3000元人民幣。
和家中自己做飯相比,餐館外賣的食品無疑加入更多調料和添加劑。但沒辦法,現在的年輕人,沒時間,也沒精力自己做飯。花錢難買健康,是對常下館子的年輕人,最殘忍的現實。
在這場「全國哪裡吃最咸」的戰役中,各個省份難爭輸贏。而只有一個地方,一直默默地看著大家不作聲。在座的各位都是選手,只有他是導師,那就是——食堂。
食堂大媽,風裡雨里,微笑等你。
作者:賈詩卉
頭圖設計:吳垚琳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tHuL2wB8g2yegNDME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