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慧明
編輯|廖穎瑤
近日,重慶梁平區碧山鎮母子三人家中去世引發關注。梁平區公安局調查發布警情通報稱,該事件是因媽媽患有多年的抑鬱,在家中臥室燒炭,導致母子三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另有一則消息,據中國反邪教網發布,一位女博士因產後抑鬱、事業焦慮等誤信邪教,導致不滿一歲的孩子被虐待致死。
這些不幸事件的背後,都與抑鬱症這一常見又容易被忽視的心理疾病有關。
01
生病卻不自知,
150萬女性受到產後抑鬱困擾
3年前的一個夏日,還在坐月子的李芸(化名)突然有一股衝動,想掐死襁褓中一直哭鬧的孩子,也是在那一瞬間,她意識到自己真的「生病」了。
「可怕的想法」是從孩子出生後第2周出現的,從遠地趕來看她的父母回家了,突然就剩下她一個人帶孩子,孩子很愛哭,只要醒著,李芸就得抱著,還不能坐下,必須走著、悠著。孩子剛剛有一點睡意,一放到床上又醒過來,她不得不強忍著剖腹產後傷口處的陣陣疼痛,把孩子繼續抱起來,直到半夜。
圖:站酷海洛
「好像孩子的哭鬧都是我的錯。」李芸委屈地說,尤其是自己疲憊不堪地在房間裡帶著孩子的時候,婆婆和丈夫兩個人坐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
她感覺自己的生活和意志被吞噬了,「腦子裡繃著的弦斷了。」她開始變得情緒化、易怒、暴躁,如果說話時丈夫沒有聽到或沒理會,她會突然大聲吼叫,亂砸東西。
最嚴重的時候,李芸望著梳妝檯前那個腫眼泡、雙下巴、蓬頭垢面的自己產生了輕生的想法,「孩子和我一起走的話,是不是就能解脫了?」
對於自己的情緒,不敢承認也不敢面對,但李芸心底還是認為應該去看醫生,「在網上掛了號又取消,取消了又去挂號,甚至有一次拿著挂號單去到醫院門口了,卻怎麼也邁不進那道門。」李芸說,真正要走出那一步非常困難。
持續的糟糕狀態,終於引起了丈夫的注意。在丈夫的陪同下李芸去了醫院,隨後被診斷出有中度抑鬱與重度焦慮症。
圖:銳景
根據美國精神心理協會(APA)《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診斷標準,產後抑鬱症(PPD)一般是指產後6周內抑鬱發作,尤其是產後2周內發生的不伴有精神病症狀的抑鬱,臨床表現主要為持續和嚴重的情緒低落以及一系列徵候,比如動力減低、沮喪、哭泣、煩躁、失眠、易激惹及影響對新生兒的照顧能力,甚至自殺傾向等。
李芸的遭遇並非個例。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八分之一的女性自嬰兒出生以來就經歷過產後抑鬱症。而在中國,產後抑鬱症的患病率被認為還要更高,平均為14.7%,意味著,中國每年約有150萬產後女性受到抑鬱的影響。
02
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
讓產後抑鬱有了肥沃的「土壤」
此後,李芸堅持每周去醫院,狀態明顯好了很多,雖然時不時仍會陷入低迷,但了解問題根源的她,「覺得心態輕鬆了不少。」
有時情緒不好,家人也會選擇隱忍和退讓,這讓李芸減輕了很多負擔,「醫生說了,產後抑鬱不是嬌氣,是一種病,需要被正確看待及時就醫。」
然而,在現實里,如李芸這般選擇正規途徑求助的產後抑鬱症的患者少之又少。據穀雨實驗室發布的《看見產後抑鬱:丈夫無法逃避的真相》透露,中國有近60%發生抑鬱的產婦沒被診斷出來,50%被診斷出來的產婦沒有接受治療。
圖:站酷海洛
更多產後抑鬱症患者選擇在家「硬扛」,乃至於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
在日劇《坡道上的家》中,就為我們赤裸裸地呈現了東亞家庭里的倫理一幕。
全職媽媽因為精神負荷過重,得了產後抑鬱,在精神恍惚下失手將孩子丟到了浴缸里,周圍人都開始攻擊她「是個將自己8個月女兒溺死在浴缸中的兇手」,而從來沒有人在意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肯施以援手,在孩子照顧上給與幫助。
在孩子哭鬧時,丈夫說的是「如果是我的母親,孩子早就安靜了」;在產後情緒失常時,婆婆說的是,「那樣的日子很快就會熬過去,之後就輕鬆了,什麼神經衰弱,都是騙人的。」
《坡道上的家》截圖。
首先,從生物學角度考慮,產後抑鬱的發生的確與女性分娩前後體內激素變化有關。懷孕期間,女性雌激素和黃體酮增長了10倍;生產後,激素水平在72小時內迅速達到孕前水平,「過山車」的激素變化很容易導致女性情緒異常。
好安心媽媽心理學院創始人、資深心理諮詢師沈薈馨就曾表示,在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女性更容易有產後抑鬱的出現。例如孩子的性別偏好、照顧孩子的責任分配與婆媳關係等,都會對產婦造成更大的壓力:「我們總說做媽媽要堅強,『為母則剛』,但產婦並不是超人。產婦已經出現了情緒問題,我們還在說『你得為了孩子』,忽略了產婦是人不是機器,會生病,也會脆弱。」
其實,在專家看來產婦的心理問題並不難發現,只是沒有得到旁邊人足夠的重視,「有的孕婦每次來門診都帶著小本子,向醫生述說時精細到每個生活片段,其實這已經有明顯的焦慮症狀了。」
03
別讓產後抑鬱,
成為女性邁不過去的「坎」
很大程度上,產後抑鬱沒有被重視,是因為不少人認為隨著產婦體內激素水平的逐漸恢復,抑鬱症狀會自行消失。
但醫學統計顯示,即便激素恢復正常,仍有部分產婦會深陷抑鬱中,一旦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可能發生惡性事故。
據39深呼吸查閱相關數據發現,在既往有產後抑鬱史的女性中,再次分娩後產後抑鬱患病率為20%~40%;產後抑鬱女性若帶有精神病性特徵,其下次分娩後產後抑鬱復發的風險為30%~50%;嚴重者有可能發展到「擴大性自殺」的程度。
圖:站酷海洛
所謂「擴大性自殺」,就是抑鬱症患者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對周圍一切產生歪曲的認識,甚至認為殺死孩子,才是幫助他們解脫痛苦的途徑。而「自殺」也是抑鬱症最大的風險,據統計,抑鬱患者中有2/3的人有自殺念頭,15%~20%的人最終會自殺成功。
網絡截圖
不僅是產後抑鬱的危害沒有得到重視,產後抑鬱的治療率也很低。作為衛計委產後抑鬱管理實用指南項目專家組的核心成員,陳林接觸過上百個產後抑鬱的案例。他說,很多人不認為產後抑鬱症是病,因而治療率很低,更不用談規範治療的問題。
資深心理諮詢師沈薈馨介紹,產後抑鬱症的治療多採用心理諮詢的方式。
可不同於歐美等國家,我國心理健康服務供需失衡問題由來已久。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管偉立曾提供這樣一份數據,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專業精神科醫師有3.34萬人,心理治療師只有約6000人,遠低於同等經濟條件的其他國家平均水平。另外,現有的精神科專科醫院多以收治嚴重精神障礙為主,開展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服務不足。
圖:123rf
除了心理輔導,是否選擇抗抑鬱藥物也是讓不少患者和醫生頭痛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有多款抗產後抑鬱藥,比如常用的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等,大多是通過影響體內與抑鬱症相關的神經遞質來發揮作用,但總的來說,這些藥物起效都比較慢,很多時候需要1-2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起效,相應的療程拉得也比較長,很多產後抑鬱的患者需要連續服用幾個月。
此外,藥物連帶著的副作用,比如噁心、腹瀉;其次是心臟症狀如心悸;另外還有性功能障礙等。這樣的缺點,對於產後抑鬱症患者來說很容易影響用藥的依從性。
圖:全景視覺
面對嚴峻的現實挑戰,大家對產後抑鬱的關注有了明顯的變化。
近年來,在政策層面上,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將婦女產後抑鬱心理評估費用、心理治療康復費用、產後恢復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參加生育保險的人員在協議服務機構發生的該項費用,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
而在醫學研究方面也有突破,已有專門治療產後抑鬱的口服藥出現,相比於其它抗抑鬱藥物,該藥能讓服藥者在第三天就出現明顯的症狀改善,而且改善程度至少可以持續到停藥後4周。不少行業人士表示,新藥的出現預期會有更多產婦願意接受產後抑鬱的篩查和治療,也會有更多產科醫生和家庭醫生有意識地篩查產後抑鬱,從而發現更多需要治療的患者。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憑藉藥物來讓產後抑鬱的患者完全恢復如初,家人的愛才是治癒產後抑鬱最好的良藥。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