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眾能夠簡單易懂的理解各種保險,眾多從業者也是煞費苦心。
畢竟大部分人對保險的認知還停留在「井底之蛙」的地步。用「井底之蛙」是很合適的,自己可以琢磨,是否對保險的認知還是「什麼都不賠」、「想方設法拒賠」、「超級複雜的合同」、「鑽字眼兒」這些印象中呢?
也不用急著評論、謾罵,本文有很硬的乾貨,但是乾貨很軟很容易理解。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井底之蛙」,本文就拿重疾險開刀!
很多人知道「重疾險」是大病險,是要賠幾十萬的。別看到「幾十萬」這三字就眼睛放光,畢竟更多的人連這「幾十萬」是大病險賠的?還是報銷的?都還傻傻分不清,因為他們眼中大病險就是無所不能的孫悟空,殊不知「大病險」有醫療險和重疾險之分,如同孫悟空和六耳獼猴一樣,我們看起來一模一樣,如來佛祖心中早有明辨。
重疾險和醫療險的鄭重說明:
重疾險是保險公司在保險合同中「列明」要賠的疾病名稱、賠付的條件、賠付的方式,要想賠到重疾險,就要滿足相關的賠付條件,例如病情要達到幾級,經過了什麼治療手段,甚至於前段時間鬧出新聞的尿毒症需要透析90天才能賠……
醫療險是住院產生了醫療費之後,拿著費用清單、發票等諸多清單,然後保險公司根據發票的金額來報銷醫療費用,醫保或者其它方式已經報銷過的部分,商業醫療險不再重複報銷。而醫療險並不寫只報銷什麼病,而是寫某些情況產生的病不報銷。
為了讓大家區分重疾險和醫療險,來個形象的比喻:
重疾險就是你家的土豪親戚,聽說人不好了,直接丟下幾十萬,留下一句「都是一家人,不用還了」;而醫療險就是單位的會計、財務部門,你要是少一張5塊錢的發票就要真給你少報銷5塊錢,你想多報銷就真「想多了」。
正是因為很多人的思維里只有「大病險」,而沒有重疾險、醫療險之分,才會出現各種因為「傻傻分不清」而導致誤會。
例如:
某醫院病人老王把重疾險當成「大病險」,買了10多年,結果自己的病用了一籮筐錢,保險公司卻說自己的病不在合同約定範圍內,別說幾十萬,一分錢都沒有。
老王隔壁病床的老李,則把醫療險當「大病險」,結果被被告知不能一次賠幾十萬,要出院後拿一大堆單子,去列印一大疊費用清單,保險公司才和單位摳門會計一樣,報銷金額精確到了「分」!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應當知道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分
重疾險是一種理賠條件比較嚴格的險種,每種病都有各自的理賠要求,例如常見的癌症等病可以實現「確診即賠」,而「尿毒症」這些病則設置了需要有一定的疾病確診觀察期,而「器官移植手術」這種就屬於需要採用一定的治療手段才能賠。雖然嚴格,但是可以一次賠很多錢,無論對後期治療還是康復治療,甚至對家庭經濟壓力的緩解都有很好的幫助。
醫療險的優點就是報銷就比較寬鬆,只要我們的疾病、意外不是免責條款約定的情況,醫院符合要求,產生了住院醫療費用就能報銷。缺點也很明顯,要自己掏腰包墊著,一般的小病什麼的籌籌款也就可以,但是遇到了醫療費用較高的情況呢?
所以,現在很多人讓作者推薦保險,作者都是建議他配置重疾、醫療、意外、壽險這基礎4險,怕的就是一知半解買錯,最後保費用了不少,卻一分錢都賠不到。最後買保險的人不會考慮自己當初只買XX險,而是怪作者這些保險業務員不專業……
回到文章開頭的,我們很多人思維裡面的保險不靠譜的印象:
什麼都不賠:一般疾病住院或者意外住院,但是買的卻是重疾險,肯定不屬於重疾險的理賠範圍啊,自然就是「什麼都不賠」。
超級複雜的合同:這是很多人吐槽重疾險的,好比我們工作拿個無責任底薪,公司至少也會要求你按時出勤吧?所以,重疾險合同每種病都有不同的理賠條件,這樣才符合「機率論」,若只憑藉醫生診斷報告「得了XX病」,而不用其他的檢查報告、檢驗報告等,看到「xx病」幾個字就賠幾十萬,誰敢來做這個重疾險生意?
想方設法拒賠:這種論調是基於理賠發生了糾紛,例如前面說的,只買了重疾險,結果卻是一般疾病,重疾險不能報銷醫療費,這就成了「想方設法拒賠」。其實,仔細深究了拒賠原因,我們會看到千奇百怪的人性、現實……
鑽字眼兒:保險公司理賠鑽字眼兒,是因為我們理賠的情形或多或少的有不符合的情況,理賠員拿的是工資,不該賠的也賠了他們要擔責任;與之相反的是符合合同賠的,賠了也就賠了。
思考
很多朋友把保險想像得很簡單,但是我們想說:保險費用雖然只有幾百、幾千、上萬,但是理賠金額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你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了解一下自己的保險呢?
有保險相關問題,以及保險諮詢,可以關注我們後,私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