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原本不用受「胯下之辱」,為什麼他要放棄自己尊嚴?

2020-08-30     一路伴你看天下

原標題:韓信原本不用受「胯下之辱」,為什麼他要放棄自己尊嚴?

韓信本不用受「胯下之辱」,為什麼他要放棄自己尊嚴?

在今天,我們的歷史書上還將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標榜為能屈能伸的古人榜樣。然而,當我們翻開史記中司馬遷對於韓信早期經歷的描述,你就會發現「胯下之辱」其實沒有那麼高尚,韓信的前半生幾乎就是個噌吃噌喝又高傲的懶鬼,而人人稱讚影響到韓信人生的「胯下之辱」恰恰是有人瞧不起他這個懶鬼,故意羞辱他才發生的,這也就理解了為什麼韓信在功成名就回到家鄉後不僅沒有報復讓他鑽胯的人,反而還厚重的賞賜了他。其實這並不是韓信胸懷大度,而是這次的羞辱真的讓韓信成長了。

在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

「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在淮陰這個地方有一個侮辱韓信的人,他認為韓信長得高高大大,又帶有一把佩劍,但性格卻非常懦弱,所以他當街叫住韓信說:你有膽子要麼用劍把發刺死,要沒膽子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而當時韓信選擇了從他褲襠下鑽過去,當時大街上圍觀群眾都嘲笑韓信儒弱。

其實從這段話中頭幾句就已經說明了,韓信在身高上是占有優勢的,而且韓信是沒落的貴族,身上佩戴有一把寶劍,就連羞辱他的人都說他長得高大,但是性格卻很儒弱,由此可見,以韓信當時的優勢條件是完全可以打敗羞辱他的人的,而且韓信有寶劍在手而對方手無寸鐵,這樣看來韓信並非處於弱勢,也根本不存在什麼被逼鑽褲襠,韓信服軟能屈能伸也不存在。那麼韓信既然占優勢,能夠擺平對手,那麼為什麼他又不出手教訓對方,而選擇了屈辱的鑽褲檔了?很可能與他當時性格太懶惰有關。

《史記》載:「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司馬遷記載,當時漂母在河邊洗衣,見韓信窮得沒飯吃,非常可憐。因此她每一次來河邊洗衣服時都給韓信帶飯,這一帶飯就是十日之久,而韓信在最後一次吃過漂母的飯後就告訴漂母:這十幾日飯食算我借你的,以後我必定報答你。而漂母聽後非常生氣的說:你現在窮的都沒飯吃了,這麼大個男人竟然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指望你怎麼回報我?

其實,在《史記》中有很多關於韓信懶惰的描述,比如他在南昌亭長家裡白吃白喝了幾個月,南昌亭長夫人慾將韓信趕走,韓信知道後才離開。按道理來說:韓信堂七尺男兒為什麼會連自己都養不活,要靠流浪乞討度日了?說到底還是與他自己懶惰和高傲有關。

諸葛亮在未岀山前也曾一邊學習一邊種田,他有才華但不高傲,靠著種田他就算沒遇明主也不至於餓肚子。可韓信卻不同,他自認為是貴族後代,又富有才學,因此不願意做勞力勞動,自認為天生就應該成為有權有勢的人,可他這種高傲加上懶惰讓他在前半生頻頻地餓肚子,現在有一句話不是叫做「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你,而是你應該去適應社會」。後來,韓信經受了胯下之辱,這件事令他刻骨銘心,他這才決定改變自己投身軍營,因此才一步步上位變成大將軍。

因此,韓信本來不必受「胯下之辱」,但經過此事卻點醒了他,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實幹才能出人頭地,而一旦懶惰,就算空有抱負和才華終究也難以實現理想,這也許就是韓信為什麼不懲罰當年羞辱他的人,反而還賞賜他的重要原因吧。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xgP3QBURTf-Dn5pA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