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京北第一天路不冷不熱,自駕四小時,能看北方第一抹秋

2019-09-11   福大人愛旅行

京津冀三地常玩自駕游的朋友可能對壩上旅遊並不陌生,特別是豐寧壩上草原地區,有什麼旅遊景點,怎麼吃喝玩樂,買什麼特產,幾乎如數家珍,大灘騎馬,閃電湖休閒,壩上草原穿越,這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豐寧壩上的經典玩法。畢竟早在20年前,這裡就是北京遊客最早的賞秋避暑後花園了。

​最近十年沒有來豐寧壩上草原,如今再來感覺和先前有了很大的變化:224省道大灘鎮一線的酒店賓館多了,食宿接待也更成熟了;道路情況變好了,從壩下到壩上一線隨山勢起伏如同景觀大道一樣美,G95/首都環線高速更是一路暢通、快捷方便;

​另外,旅遊景點也比先前多了許多,特別是當地新開發出一片「京北第一天路」,那是相當大的一片草原山地區域,實地走後,所看到的風景和遊覽體驗特別贊!

224省道路邊可以看到豐寧大灘境內山上有許多大風車

​今年中秋節較往年提前了兩周左右,加上當地的地勢高、氣溫低等原因,所以「京北第一天路」範圍內的一些森林景區的變色率已相當高了。

​眼下正值中秋節假期,如果你還沒有確定去哪兒耍,京北第一天路是個不錯的參考目的地。京津冀三地自駕游出發,到豐寧「京北第一天路」的頭一個大景區——柳樹溝稀樹草原,最多4個小時車程,就能看到京北的第一抹秋色了!

​我們自駕游去的這一天,創造了兩個極端:遇到了9月份「最熱」和「最冷」紀錄——北京城裡平均氣溫36攝氏度,熱到要中暑,京北第一天路的山上氣溫12攝氏度(看日落的時候只有7度左右),凍得我們穿上了軍大衣。

​Tips:中秋節前後去京北第一天路自駕游,氣溫恐怕也和我遇到的情況差不多(壩上與壩下兩個區域的溫差巨大,當地早晚的溫差也很大),您千萬別怕累、也別怕衣服厚,一定要多帶厚衣服,越厚越好!

​這次走豐寧壩草原,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想隨意走走放鬆放鬆,沒想到卻撞見了今年的第一抹真正意義的秋景。從豐寧縣城出來,沿著244省道一路自駕上「壩」,發現沿途的山巒已披上了淡淡的黃色外衣,隨著地勢的上升,黃色紅色的山林風景越來越明顯,風景越來越美。

​車行至大灘鎮以南約20公里處,也就是京北第一天路的柳樹溝稀樹草原景區(門票50元/人),森林變色率達到了峰值,遂駕車上山。

​很多人抱怨北京的「春天」和「秋天」特別短,幾乎剛剛有感覺就結束了!稍縱即逝的京秋總使人深深迷戀又依依不捨。曾經有位氣象專家說「嚴格來說,北京的秋天就四十多天,能看到明顯秋色的天數總共超不過12天」。北京的秋真的是來得快去得急。

​近些年,許多喜歡看秋的遊客和風光攝影師,一般都會主動到京北壩上草原地區找「秋」,比如豐寧壩上草原的秋色基本可以比京津冀平原地區早來20天以上!

​此時的柳樹溝稀樹草原的秋色已如約而至,陽光透過白樺林金黃的樹葉灑在身上,暖暖的。每當有山風吹過樹林,白樺葉就會紛紛飄落,隨風翻飛。我們駕車沿著柳樹溝景區里未經鋪裝的砂石路迂迴而上,來到了一片開闊的河谷地帶。目及之處,遍野金黃,層林盡染。

行駛在柳樹溝稀樹草原景區里的沙土路段。

京北第一天路稀樹草原地貌河谷。

​由於當地的河穀草原符合「稀樹草原」的地理概念上,所以當我們站在河谷路邊時,可以看到類似於澳洲內陸草原、東非草原或者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高原的地貌環境,這也是當地被稱為「柳樹溝稀樹草原」的原因。在我國,稀樹草原其實並不多見,只在雲南元江氣候乾熱的地區有所分布,另外,就是我們所在的豐寧壩上地區有一些。

​在經過一處林場小屋後,前面是一條壯觀的草原河谷(Tips:當地不具備食宿接待條件,只有一處林場工人房舍)。河谷兩側呈現並不高大的山丘,其間可見大片落葉森林,林間已有明顯的濃濃秋意;河谷的中間是茂密的牧草和細小如羊腸一樣的溪流,還有零散生長的矮小草原旱柳。一群大約百餘匹的蒙古馬正帶著各自的「寶寶」悠閒地啃食著營養豐富的河谷牧草。好一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醉人風景!

秋色浸染的河谷牧場,馬兒自由啃食著營養豐富的牧草。

​從柳樹溝稀樹草原河谷折回一段,循著指示牌向東山頂駕車而上,沿途的山頭上有許多高聳的風電機。半開車窗時,不停旋轉的風電機葉片,發出有節奏的「呼-呼,呼-呼」的聲音,在下面經過時給人去感覺很酷!

夕陽中山頂上的大風車。

​東山頂據說是大灘地區日落晚霞的最佳C位觀賞點,只可惜我們到山頂時,剛好趕上多雲的天氣。厚厚的雲層嚴嚴實實地把落日遮擋住了,等了半天晚霞最終還是沒看到。如果此時天上的雲層再薄一點,我們上山的時間再提早一點,就可能看到傳說中的最美晚霞。但這就是運氣,不信不行!

山頂觀景處的向陽一面,群山連綿,逶迤遠去。

​有句老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在我們悻悻地準備開汽車下山的時候,卻意外地在山頂上看到了一座居高臨下,望向山谷和公路的孤獨神秘的建築。那是一個類似於堡壘的鋼混機構物,有台階和門可以通往建築的中空內部。

​這建築看上去起碼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很能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由於此時天色已晚,我們只好放棄了下洞探險的年頭,但這也是此行中一個小小的意外收穫,今日先打點,日後再來時一定深入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