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天津是一個標準的五方雜處之地。除了土著本地人之外,還有許多東洋來的,南洋來的,西洋來的,以及國內各地移居津門的商人,僅僅從晚清到民國的短短几十年間,天津一躍成為了全球各路文化的匯聚之地。
民國初期居住在天津的人們,各自操著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住在不同風格的建築里,吃著五花八門的食物,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傳統,所有的一切都呈現出東西交匯,古今兼具,中西合璧的風格,恰如一支萬花筒。
無論是文藝青年,還是背包客,或者旅遊團、小情侶,絕大多數外地人去到天津旅遊,至少都會去五大道觀光一次,而所謂的「五大道」,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百年洋樓建築集中區,常德道、重慶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馬場道等五條街區上分布有英、意、法、德、西班牙等2000多座民國時期的花園別墅,縱觀國內,擁有如此建築規模和等級的地方在中國獨此一處!
「五大道」里最初屬於英國租界地內的「馬場道」(現為天津市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可謂是天津最著名的五條西洋風格建築街區中修築年代最早(1901年建成)、道路最寬(最寬處50米)、長度最長(全長3126米)的一條大馬路,道路兩側多為傳統英式別墅和大型建築,因區域內原有一處英式賽馬場,故名。無論街道風貌,洋氣程度,或者遊客所拍的旅遊照片出鏡率,馬場道都是五大道中最突出的一條。
馬場道117號-119號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我們這次在馬場道上步行走了一段,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遊覽五大道。感覺馬場道相比其他四條「道」的不同之處,在於歐式風格的大型建築更多一些,如北疆博物院、英國鄉誼俱樂部、工商學院等,當然倪嗣沖、朱啟鈐、李燭塵等民國時期政要、名流的中小型花園別墅和故居也非常之多,在此不想過多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實地參觀了解。在「房產為要」的現代社會裡,只想給您說說,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在100年前在大名鼎鼎的五大道上建造住宅?
先說什麼人可以住進五大道?以馬場道為例,早在民國初期那個動盪的年代裡,馬場道的被劃歸為英國租界的擴展地,那些英國籍人士自然可以在此居住,而一部分有特殊身份的中國人也是可以在這片安家落戶,比如有錢的商人,去職的政要官員,還有社會名流,換句話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有錢有勢的人是可以在五大道(馬場道)建造住宅的。
其次,「有錢有勢」只是入住馬場道(或其他四條「道」)的最低門檻,畢竟五大道當時已是中國寸土寸金的最熱門生活旺地,想要在這裡居住者數不勝數。那麼怎樣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區內「建房問題」呢?當時馬場道的管理方出台了一個較為具體的入住規定,欲在馬場道建造宅院者,須同時滿足至少三個條件,方能申請土地建造房宅:第一條——房屋造價不得低於3000兩白銀(按購買力計算約5000萬~8000萬元);第二條——高綠化率,管理者要求准建的私人住宅整體綠化率不得低於40%;第三條:限制住宅高度,要求私人住宅的最高建造高度不得超過12米。這三個基本條件同時滿足之後,就可以向當地的地產主管方遞交建宅申請了。
一系列嚴格的規定,主動排除了大部分欲在此購地建宅者,儘管如此,當時陸續進住五大道仍有不少名流和有錢人,比如劉冠雄、倪嗣沖、宋棐卿、朱啟鈐、李燭塵等民國時期政要、巨商和社會名流。新中國成立之後,五大道上的別墅宅院、花園和非私建築被重新分配,如今馬場道(以及其他殖民地時期建築)上的建築多為公產房和軍產房,以及少量的私產房,其中工商學院建築和北疆博物院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百年西洋建築。
北疆博物院,一個許多遊客並不知道,甚至一些天津人也不是很熟悉的百年博物館就藏在馬場道117號的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院內,由法國天主教神父、著名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 Emile Licent)於1914年所創(原名黃河白河博物館,法文名為「Musee HongHo PaiHo」),是我國早期由外國人主導創建的博物館之一(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說起這座「不起眼」的博物館,還有著一段相當傳奇的故事。
我們這次來到天津外國語學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訪這座由外國人所建的「百年中國博物館」(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一個法國人為何到處籌款在中國建造博物館?他是如何收集了眾多的中國自然標本?他是否將珍貴的標本運到了國外用於經營謀利?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我們深入了這座由博物館和試驗館兩座建築組成的「工」字形的百年法式洋樓!
據館史,北疆博物院為191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創辦,博物館大樓1922年始建,並於1928年正式對外開放參觀。藏品包括中國北方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等20餘萬件!
歷史上的北疆博物院,曾執行過收費參觀的政策——私人參觀每人3角,兒童2角,學校或團體免費參觀。有人會奇怪,為何個人參觀收費,而學校參觀則免費呢?這實際上正是桑志華創辦這處博物館的初心之一,——幫助中國人創建一所「開民智」的正式博物館,專門鼓勵和服務於中國學生和科研教育!
北疆博物院收藏的珍貴礦石標本。法國人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館的創辦階段,曾邀約西方多位動植物和地質學方面的專家學者一同在中國黃河以北至西部的廣大地區遍尋各種動植物和化石標本,如今一些館藏品已經成為罕見珍品。在中國北方各地考察採集標本的過程中,法國神父桑志華還進行了大量的手稿記錄,後集結成書。以下一些文字出自桑志華在創辦北疆博物院期間的書籍著作。
「也許,人們想像不到,我採集植物不是為了做藥,收集的動物皮毛也不是製衣,捕捉的昆蟲更不是為了賺錢。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它們用於科學研究和展示。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人們能夠理解我這麼做是為了學校教育。」——桑志華《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1915年7月7日)
「我不能掠奪在黃河白河博物館中所收藏的,從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特別是1920年發現的化石群,地點是在慶陽府,當時我在挖掘紅色黏土過程中找到了三趾馬化石。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被發現了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桑志華1925~1926年歐洲紀行。
1927年4月9日,《華北明星報》在報道桑志華接受法國「騎士勳章」時,一位叫唐納德的記者說:「探險家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入當地進行探險和搜集珍異,囊括而歸;另一類是將多年的搜集陳列於當地的博物館中。前一類的探險家使當地資源與文化日漸貧乏,後一類探險家使該地區資源與文化日間豐富。在多年的新聞工作中,我曾經遇到許多前一類的探險家,昨天我遇到了一位屬於後一類的探險家。」
正如北疆博物院的創始人桑志華所說,如果他的辦館初衷真的是「為了中國教育」,「所有發現標本和化石都留在當地」,「不以標本謀利」,那麼他絕對是一位風格高尚的、無私的國際友人,有著白求恩式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為他點贊。圖片是當年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院樓下親手種植的一棵樹(上圖),今天,我們已無法親眼見到這位友好善良的國際友人,不能當面感謝他的付出,只能在他手植的樹下再一次對著這顆茂盛的大樹拍照留念(下圖),以此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