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孟州那些不遑多讓的美食

2020-08-24     大羅言酒

原標題:河南孟州那些不遑多讓的美食

北依太行,南濱黃河的孟州,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隸屬焦作市。起地域在夏朝屬孟塗氏封地,稱孟塗國。春秋時屬晉國,稱河陽;戰國時屬魏國,稱河雍。秦置河雍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改為河陽縣。唐初置孟州,治河陽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孟州始稱孟縣。1996年4月29日,孟縣撤縣設市,稱孟州市,依唐代孟州而名。

孟州是一個秋香園地,在這裡生長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古代詩人韓愈。韓愈是我們語文書上隨處可見的詩人名字,也在是背著他詩句長大的。除此之外,孟州還有一些讓人忍不住要吃上一口的美食。

什錦糖餅

孟州什錦糖餅色澤棕紅、皮脆里松、清香撲鼻、甜而不膩。孟州什錦糖餅在孟州市民眾的心目中是傳統的、不可缺少的珍貴的禮品,有著極高的地位!

西沃滷肉

西沃滷肉在孟州很多縣城裡面都有賣的,如果想要吃到最為正宗的滷肉的話還是需要去到西沃村去吃。這裡鹵出來肉肥而不膩並且肉的滷味非常的濃郁,讓很多人吃了以後都難以忘記。

捻饌

每年五六月間,華北平原正是麥子即將成熟之時,繁花落盡春已去,夏至初來啼子規,這時的大平原麥浪千里,如海的麥田風光不遜色於任何山水,若從空中俯看,美不勝收。而捻饌也在這個季節應運而生,這種美食是用傳統的石磨碾出來的,故稱捻饌。

說實話,這捻饌對於其他小吃來說並不算十分美味,但對於老一輩來說卻有著非凡的意義,民國初年,近代中國人最難的除了戰爭外莫過於缺糧,而一年中最缺的剛好就在春夏之間,有個成語叫「青黃不接"就是說的這個季節,冬儲糧食吃完了,而新麥子還沒下來,人們極切盼望著麥子成熟得以裹腹,捻饌大概也是因此而生吧,祖輩們費那麼多力氣去加工,現在想來,它在當時一定是很重要的了。

混漿涼粉

正宗的孟州混漿涼粉先要篩選精品綠豆,用水浸泡了十二個小時磨漿、沉澱。抽去上面的清漿和多餘的水分(這叫撇漿);撇漿是做涼粉的關鍵一步,混漿稠了,產量就低,稀了,涼粉兒就會不爽滑、筋道。接著就是將剩下的混稠糊糊上鍋熬制,熬制的時候要注意火候,開始大火把混漿燒沸,然後小火慢熬,直到勺子在混漿糊糊中攪拌不動為止。之後將豆綠糊糊趁熱倒入或大或小的盆子裡,冷卻五六個小時後倒扣出來,混漿涼粉就製成了。

因為各地水質不一樣,涼粉的味道也不盡相同,而在孟州要吃碗地道的混漿涼粉那就要去南莊了。在這裡,老吃家一般會選擇芥末,要麼就是芥末外加蒜泥或辣子。夾一筷子涼粉拌上湯汁兒,一口吸溜下去,涼涼的粉兒加上逼上腦門的辣味兒,簡直不要太爽!

孟州炒麵

孟州的炒麵都是現炒現吃,先將二細的生麵條(千萬不能用掛麵)放在炒鍋里,然後一點一點用油淋在鍋的周圍,讓油慢慢地滲到麵條里,在暴火上不停地掂鍋使面在鍋里旋轉,將面煎的焦黃,然後再輕巧地一掂,讓麵條在空中來個180度大翻身,再煎黃另一面。整套動作節奏鮮明,特別是那凌空一掂的動作,簡直象玩雜技。然後再炒肉、菜,將煎好的面蓋在肉菜上,淋入加了雞精、味精、醬油等作料的高湯,立即蓋上鍋蓋子燜。這面炒的好壞可全看加入水的量與燜的時間的長短。

大師傅們總能恰到好處地將麵條燜得不軟不硬,脆裡帶綿,湯也剛好全部被面吸收。一盤成功炒制的炒麵,炒麵乾乾爽爽,呈焦黃色,拌有嫩白的豆芽、粉嫩的肉絲、碧綠的蔥段,佐以青椒或紅椒,菜的青鮮和面的焦香溶為一體,色彩豐富,油而不膩,口感筋道,滿嘴生香。然後再配一小碗海米紫菜蛋花湯,湯裡面飄浮著蝦米香菜紫菜,再加幾片西紅柿配色,鮮美異常。

提起孟州,很多人還會想到這「一文一武一美一仙」四個歷史人物。這「一文」指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韓愈;「一武」指水滸好漢武松;一美」指西晉時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一仙」指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也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他本名叫韓湘,字北渚,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為韓愈侄孫、韓老成之子,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中進士,官至大理寺丞。

這是歷史上的韓湘。然而,由於他與韓愈的關係,好事者總不免作一些蓄意的誤會和敷衍,久而久之,韓湘便成了八仙傳說中的韓湘子。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MaBH3QBURTf-Dn5jX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