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曾是東北亞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漢置右北平郡,遼設澤州,清建八溝廳、平泉州,州廳治所歷經500多年。因處於古道之中,自古商賈雲集,經貿繁榮,清代素有「填不滿的八溝」之美譽。
"平泉"曾因清康熙大帝見平地湧泉興贊"聖地平泉"而得名,境內優美的自然山水孕育出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地域萬物。約五萬年前始,平泉大地即已生存著古人類了,平泉飲食文化的源流自那時起,開始汩汩流淌。
境內的西遼河流域,曾是古代許多北方民族發生髮展的肇始之地,平泉作為西遼河的上源地帶,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可想而知。歷朝歷代的不斷匯聚,各種文明因子的相互融合,以及現代的豐富完善、繼承創新,使平泉飲食文化根深葉茂,又如一條深沉悠遠、寬闊幽邃的河流,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傳統。
茶糖
顧名思義,是一種有著茶味道的糖,味道甜而不膩,略帶茶香,別具一格。茶糖的加工,主要是利用糖果工業的設備和工藝,將茶葉提取出來的有效成分與糖、奶、果汁、巧克力、澱粉、維生素和各帶有保健性的植物添加劑等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風味。
茶糖的品質主要決定於茶提取液的濃度、色香味和茶與糖的比例。在加工工藝中要注意茶提取液的用量、茶提取液進入糖胚中的時間和溫度。總之,適時掌握溫度、時間,防止茶可溶物在高溫下發生氧化、縮合、降解作用,是製作茶糖的關鍵問題。
改刀肉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種傳統風味小吃——改刀肉。改刀肉以豬肉和竹筍為主料,切成絲翻炒,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筍成為金黃色後,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 改刀肉還有耐貯存的優點。冬季裝簍可存放三個月,炎熱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時加熱即可,其味不變。
相傳,清乾隆年間,皇宮御膳房裡有位姓劉的師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絕技,伺候了皇帝幾十年,皇帝對他的手藝非常滿意。後來,劉師傅年紀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鄉平泉,開起了一家飯館。劉師傅在平泉收了五個徒弟,並毫無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絕技傳給了他們。劉師傅在病危時還諄諄叮囑五個徒弟,要他們齊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絕技傳下去。
五個徒弟遵照師傅的遺願,把飯館改名為「五奎園」,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將改刀肉的絕技發揚光大。五個徒弟經營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處傳揚開來,當時張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爺進京朝覲,路過平泉時,不但要停下來一嘗為快,而且還把改刀肉當成高級禮物,帶進京城,饋贈親朋好友。從此,「五奎園」和改刀肉譽滿全國。
八溝羊湯
平泉古稱「八溝」,而「八溝羊湯」堪稱八溝一絕,天下只有此處正宗。來承德旅遊的朋友,如有時間,千萬不要錯過喝八溝羊湯。「喜峰口外遠,塞北古道長。野鹿入柳林,八溝羊雜湯。」康熙皇帝打獵時不輕易間覓食到的美味,脫口而出的四句詩,道出了八溝羊雜湯的盛名。八溝羊雜湯因此名聲大震,現如今,被康熙皇封后散落在民間的宮廷菜肴—八溝羊雜湯,後改名平泉羊湯,被勤勞智慧的平泉人一代一代革新相傳。
山莊老酒
古鎮八溝(今平泉)是中國第七大河流之一的遼河發源地,全境無客水流入。水土美,稻花香,地物靈氣孕育五穀之美,造就了山莊老酒的上乘原料。山莊老酒是以當地高梁為主要原料,優質小麥和大麥、豌豆混合配料釀製而成的。其技藝首先是培制中、高溫曲,而後採用中、高溫大曲並用續糟(或渣)配料,清蒸混燒,經發酵緩火蒸餾,掐頭去尾,中溫流酒,分段摘酒。
最後,取其精華,陶罐密封,適溫貯存,最低貯存4年以上。山莊老酒的酒體細膩、圓潤、柔和,風格突出。獨特創新「五香合一」之絕藝,「泥窖固態發酵續糟配料,五糧多工藝混蒸混燒」,集「濃香、醬香、清香、芝麻香、米香」工藝精華於一身。
吃過當地美食後,不妨聽一段在當地流傳甚廣的傳說故事。故事發生在現在的雅圖溝。康熙當年打獵,夜宿此村。晚上找一姑娘伴宿,並雲口返朝後將其納入後宮妃子。然而回朝後,這位魅力十足的康熙卻早把這件事給忘之腦後了。但那位姑娘,卻一直在苦苦的等待著康熙來實現那一句隨口的諾言,無法出嫁,最後抑鬱而死。
康熙知道後,陡然想起確有此事,倍感愧疚,吩咐隆重安葬姑娘,並封村莊為「丫頭溝」,以示紀念,叫的久了,就成了「雅圖溝」了。除此之外,「平泉」地區還有很多傳說,如老虎溝,螞蟻溝,北井,龍母洞,神蛇洞等等,我無法一一說出,但我知道這塊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神奇土地上,還將繼續發生更多更好的故事。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a8fsnMBURTf-Dn5kf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