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的涼州美食與葡萄美酒

2020-07-25     大羅言酒

原標題:甘肅武威的涼州美食與葡萄美酒

涼州歷史悠久,這裡早在4000多年前,涼州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遠古「古天山文化」,這裡成為炎黃先民血脈發端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神話傳說時期最豐富的文化寶藏,此期周穆王和西王母的傳說成為千古佳話。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這裡便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開闢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中國古代的涼州所指範圍很廣,今天單說有 「四涼古都,河西都會」和「涼州不涼米糧川,塞上江南銀武威」之美謄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這裡是河西走廊的東大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大都會,是東西文化的交匯寶地,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中轉站,故此地一度躍居為西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武威市涼州區,不僅有輝煌的歷史文化,這裡還有天南地北的小吃、酸甜苦辣的口味隨處可見,其做法之精緻、味道之純正都屬難得。

涼州臘肉夾兒

涼州臘肉夾兒最早始於明代,可謂是涼州的「三明治」。製作時首先選用新鮮的豬肉和傳統臘汁,在配以花椒、大香等傳統燉肉佐料,經過獨特的烹調工藝製成臘肉,煮出來的肉香而不沖、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用快刀將高莊饅頭切成薄片,把肉片、豬肚絲等夾人,形成六夾或八夾,還可以加入豆腐塊,其味道勝過所謂的那些知名肉夾饃。

山藥攪團

涼州的山藥攪團,是將山藥洗凈並去皮,切成小方塊,放入鍋中燒煮至完全化成粉,調入適量食鹽和其他調味品,然後徐徐撒入小麥或蕎麥麵粉,邊撒邊攪,順逆旋轉。「攪團若要好,三百六十攪。」

攪的功夫,在做攪團時顯得尤為重要,攪動的越快越多,攪團質量就越好,能夠使麵粉迅速、均勻地融於粉化了的山藥和水之中,防止結麵疙瘩。此時,火候亦很重要,需用文火,以不使攪團焦糊為宜。直到稠硬結成團狀後,停止撒面和攪動,稍捂片刻,麵粉熟透,山藥攪團也就做好了,柔而有筋,軟綿可口。

涼州羊羔肉

涼州羊羔肉質地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膻,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稱塞上佳肴。我國西北地區食用羊羔肉的歷史極為久遠,據史料記載,遠在唐代,涼州畜牧天下馳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為貢品了。

在民間,羊羔肉的聲譽則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燉,又可煮食和手抓,還可烤羊肉串,尤以紅燒多見,曾有「寧吃一頓紅燒羊羔肉,不坐三請六聘九家席」之說。

西北酥餅

涼州酥餅金黃色,層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有甜的有鹹的,有些還有玫瑰味的,因為涼州人叫某些東西的時候都喜歡加一個子字,釀皮子,餅子之類的,所以酥餅涼州人也就稱之為酥餅子。

涼州大月餅

大月餅除了層數眾多,花紋漂亮,口感酥軟之外,最大的特點莫過於月餅之大甚於其它地方。在這裡,大的月餅,足足有十來斤重,和小汽車輪子差不多大。每逢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大月餅以示全家團圓,並且也用大月餅來饋贈親友。

涼州釀造葡萄酒歷史非常悠久,清李中立《增補本草原始》中說葡萄「取其汁可以釀酒, 酉甫飲之,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可見,東漢涼州葡萄已負盛名,涼州葡萄酒也以味美醇厚馳名遐邇,顯赫於京師。《後漢書·孔奮傳》載「……時天下大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反映了當時貿易的繁榮、經濟的發達。

在這種背景之下,涼州美酒自然不甘落後。在涼州旱灘坡漢墓群中出土的大量陶耳杯、漆耳杯,磨嘴子漢墓群中發現的大量綠釉陶耳杯、木耳杯,雷台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樽酒具等,都可以說明當時涼州的葡萄釀酒業已相當發達。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SKQhHMBnkjnB-0z6h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