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陽的美食就是講究

2020-06-22     大羅言酒

原標題:山西汾陽的美食就是講究

著名的酒都汾陽,位於太原盆地西緣。歷史悠久的汾陽地區稱縣始於明萬曆設府之後,但稱縣之別名則遠自春秋時期。《國語》中記載"夷吾封中大夫里克以汾陽之田"。夷吾即後來的晉惠公。其父獻公逝後諸子爭權,夷吾希望當時的中大夫里幫他取得王位,便寫信稱"誠得立,封子汾陽田百萬"。但夷吾奪得王位後為絕隱患反而加害里克,其妻為免遭滅門之禍,攜倆幼子逃至今汾陽大小相二村,改為相里姓隱居,此即汾陽得名之始。

汾陽飲食講究的「皇家待遇」源起於明朝汾州兩大王府。「粗糧細作,細糧精做」更增添了汾人名廚在省內外的名氣。

掐疙瘩

掐疙瘩的別名很多,如今已被各縣市同化,太原人稱其為揪片,平遙人叫「貓耳朵」。乍一聽,汾陽人的叫法並不太形象,然而仔細一想,正好反映了這一食品形狀原始特徵。做掐疙瘩全憑手指靈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邊掐邊捻,面片隨手舞動,紛紛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將面片粘上指頭,甚而跌落鍋台,製作速度緩慢,面片也不勻稱,技術也就在其中。

汾陽家的月餅

這種家常月餅要比超市裡賣的月餅直徑大整一圈,厚度相差不多,在色澤微黃的一面上撒有一層雪白的白芝麻,形成色彩上的鮮明對比,頗具觀賞性。光從餅子的外形上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石頭餅

石頭餅是把餅胚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也因之得名。這樣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來咸酥成香,易於消化,非常可口。既可以就著菜肴干吃,還能泡在牛奶里吃。

綠豆糕

汾州綠豆糕,解毒清熱,祛暑止渴,入口酥綿,豆香彌散。不v 它是用蜂蜜將綠豆粉揉製成塊狀,拿一塊放在嘴裡,只感覺酥軟卻不鬆散,細膩而不纏綿,涼絲絲、甜津津、越吃越想吃。

粉漿

說起粉漿,可能不少人沒聽說過, 大多數人沒吃過,但喜歡它的人卻是每年正月都要吃的,而且還沒進正月門就盼上了。粉漿顧名思義,就是磨綠豆旋粉剩下的漿湯,因為旋粉是季節性食品,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吃到,所以在過去只有在過年時才有。

剔尖

剔尖發源於山西運城、晉中等地。在漸漸涼爽的初秋吃一碗原湯化原食的剔尖,最是養胃不過了。北瓜色澤金黃,口感綿軟黏甜,再配上光滑有嚼勁的剔尖,這滋味真是天生絕配。

剔尖的製法有兩種,即撥魚和剔撥股:撥魚,將和好的麵糰放在碗內(碗邊不能有缺口),左手執碗,右手執一竹剔筷,和轉盤剔尖的剔法相同,將面剔入鍋內煮熟即成;剔撥股,將麵糰放在特製的鐵、(木)鏟上按扁,用鐵筷(一根如普通香柱條粗的圓鐵筷)將面一根一根地剔撥入鍋內煮熟。

在汾陽,同類食品還有「油撕掐疙瘩」。製作時的不同之處在於,麵糰和好後,表面抹一層金黃透亮的熟麻油,面「醒」好後,用雙手捋成面棒,將手指在喲油缽中張蘸一蘸,掐起面來油光水滑,極易成形。油撕掐疙瘩的製作全憑手指從麵糰上一塊一塊撕下,由於手指在麵糰上受力面不一,掐疙瘩的厚薄有異,形狀酷似卷邊凹芯的「貓耳朵」,是當年招待女婿的禮儀食品之一。

歷史上,汾陽人一直有著會做飯的好名聲。文水、平遙、孝義、離石、柳林這些周邊縣市對汾陽家細法、會做飯是一致認可的。晉中的榆次、太谷、祁縣是省內數得著的比較富庶、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早年去到這些地方,時常能聽到當地上年紀的人會說類似的話:汾陽好地方,飯菜好,汾陽家,講究!

確實如此,從山西範圍來看,無論是左手太行,右手呂梁,還是廣袤的晉北,包括晉東南,所有這些地方的飯菜比起汾陽來,一個共性的特點是「粗」,或者說是不夠「講究」,無論是做工、口味還是飯菜的花樣皆是如此。這個粗與不夠講究,不僅體現在飯店,更多地體現於民間,你別說,偌大個山西百多個縣,像汾陽城鄉一般家庭在吃飯上那樣細緻、講究的地方還真是少見。這裡絕沒有貶低別人,抬高汾陽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情、民風,但論起過日子的講究細緻,汾陽家確實有自己優秀之處,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l582nIBiuFnsJQVkw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