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是荊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它地處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軸線南端。石首以有石孤立於石首山而得名,公元284年,西晉太康五年,石首置縣,歷史上首次出現石首二字。
石首地區名勝古蹟比比皆是,名人故事世代相傳。在調關鎮,有俞伯牙鼓琴巧遇鍾子期的調弦亭;在桃花山鎮的鹿角頭,有越國上大夫的范蠡墓,范蠡廟和其隱居飼馬的飲馬池;在高陵崗,有後梁孝宣三王墓,孝宣公主墓……大詩人元稹、杜甫、 陸遊、黃庭堅等也在石首留下許多留芳後世的詩文,另外,石首還有著許多古楚文化的歷史痕跡和讓人回味的美食。
石首酥肉
採用去皮五花肉,經刀工切片切條。雞蛋,澱粉、蔥姜切絲、辛香料等攪拌均勻,下熱油鍋中,裹蛋糊,炸制金黃。放青紅椒,醋,生抽等蒸製即可食用。此菜,溫中,益氣,補腎,潤燥,護眼明目。色澤艷麗,香酥爽口,香氣外溢。
頭菜圓子
魚肉多數採用麻鰱魚,也有用青魚。絞肉機打碎魚肉,放蒜薑末,澱粉等。將雞蛋蛋白蛋黃分離,魚肉蒸製,塗蛋黃,繼續蒸製,泛起魚香,起鍋切片。白魚丸做法一樣,蒸製即可,黃魚丸卻要熱油炸製成型。三種不同口感,配上肉絲,菜中無間道木耳,煮湯盛盤。此菜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
石首扣肉
以肥瘦紅白相間五花肉為原料,經炸制,上糖色,薄片如紙,以碗扣住蒸熟,所以取名千張扣肉。常見用腌菜,豆豉,梅乾菜為扣肉做底。此菜色澤金黃,肉質鬆軟,味道鮮香,肥而不膩,味道溶爛不糜,咸甜馥香濃郁。
豆皮
這裡所指的豆皮與武漢的豆皮截然不同。石首的豆皮是用大米、綠豆還有麵粉做的;做法是先一張一張將製作好的麵皮攤開,再在裡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放入鍋中來回煎疊,最後盛出來是如小書本一樣大小長方形的一塊;口味分兩種,葷的和素的;吃法亦有兩種,老的和嫩的。在石首,最出名的便是臭豆腐酒家的豆皮。
糰子
糰子的外皮主要用熟糯米攪拌成泥製作而成,外表白白圓圓扁扁,裡面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蘿蔔、臘肉、臘豆腐,口味有些些辣,味道極好,是石首人超愛的美食。在當地,糰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煎糰子,一種是蒸糰子。通常在街頭販賣的,現場製作的,是煎糰子(在鍋里被油煎的兩面焦黃就可食用)。
米泡子
在石首人的印象之中,米泡子是數十年來傳承下來的一項本地零食小吃,過去因為生活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食物可供選擇,只有用大米炸成米泡,就成為春節期間一項最普遍的美食,也是農村孩子最喜愛的一款食品。
早先的米泡子是將大米放在一個專用的加熱爐內,同時放入一點點糖精,使用煤灶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然後敲擊爐蓋,炸出轟天一聲巨響之後,爐內的大米就變成了一粒粒飽滿的米泡子,香噴噴還有點甜味。
在歷史上,石首曾被一分為二,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東為建寧縣,西為石首縣。如今從調弦口驅車沿荊江大堤東行13公里,就可見到十多個饅頭似的小山包,這就是曾經名聞遐邇的槎港山。1000多年前,顯赫一時的建寧縣衙就坐落在這裡。它在歷史上前後共存在了140餘年,統御著一塊跨越今石首、監利、華容三縣市屬地約2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後來在歷史的塵埃中消失了。
據《石首縣誌》載:北宋時,改南平國為荊湖北路,改荊南府為江陵府,石首屬之。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分石首縣東部地域置建寧縣(故白臼巡院升級),又以故萬庾巡院升置萬庾縣,與石首三縣並存,均屬江陵府。不久廢萬庾入建寧。宋熙寧六年(1073),廢建寧入石首。宋元祐元年(1086)復置建寧縣,又與石首並存。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又廢建寧入石首。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Eg2P3IBd4Bm1__Y9h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