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已成為頗具規模的農漁業民聚居村落,鄉人稱為「季華鄉」。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宋朝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明清年間,佛山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
佛山著名的東華里,原名「伍楊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與他姓,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嘉、道年間,遷入駱氏家族,該族的駱秉章當時在朝中為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曾對該里後半段北側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為規整美觀。清末時,華僑富商招雨田家族遷入該里,並將其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進一步改建裝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地處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的佛山,不僅是廣東的歷史名城,其優異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當地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佛山醞扎蹄
佛山醞扎蹄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整隻豬手醞制而成;一是用豬腳開皮,抽去腳筋和骨,再用豬肥肉夾著豬精瘦肉包紮在豬腳皮內醞制。所謂醞,就是用慢火煮浸。由於後者是用水草扎著來醞制,所以名叫「扎蹄」。
樂平大包
在普通人看來,「大包」與「小包」的製作方法一樣,是異曲同工的,只要在做小包點的基礎上多加一些麵粉、豬肉等材料就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樂平大包」。其實製作「樂平大包」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正因為有一定的製作難度才顯得它的珍貴。
高明瀨粉
高明瀨粉在一條橫街內毫不起眼,但每天都會有不少食堂來批發瀨粉,只因這裡的瀨粉好吃又便宜,還有多種搭配。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高明人餐桌上少不了瀨粉,多少年來,高明瀨粉作為傳統食品成為高明人飲食習慣不可劃缺的一部分。
盲公餅
有很多沒來過佛山的人,就已經知道盲公餅是佛山的名特產了,並且知道它出於一位盲公之手,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盲公餅之所以馳名天下,主要是它的獨特。而它的獨特不僅是原料上乘,而且配製手法極為精妙。其原料以糯米為主,食糖、花生、芝麻、豬肉等為其主要配料。其餅心的製法最為精巧,用幼細白糖腌藏數月後,才取出配製,吃起來甘美酥脆,回味無窮。
柱侯雞
柱侯雞是佛山傳統名餚,已有近百年歷史,為清代佛山三品樓餐廳廚師樑柱侯所創製。風味特點:骨軟肉滑,豉味濃郁。
應記鮮蝦雲吞麵
佛山應記鮮蝦雲吞麵始創於1936年,以其獨特的製作和風味,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其麵條的製作選用上等麵粉,沿用傳統人力過扛方法壓制,專人製作,麵條韌性均勻,條子粗細適中,入口爽中帶滑,蛋香濃郁。鮮蝦雲吞主要原料為上肉,鮮蝦肉、冬菇粒、香料、味料等。上湯則用豬骨、地魚及相關原料,按傳統方法老火熬制,湯味香濃。
順德美食
順德,早在清代,就有「鳳城食譜」的名目,菜式烹飪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人稱道「順德乳蜜之鄉,言飲食,廣州遜其精美」(梁介香《鳳城夢遊錄》)。及至近世,「食在廣州,廚出鳳城」的說法,得到外界公認;廣州、香港、澳門以及海外粵人聚居地的酒樓餐館,多喜標榜「鳳城(大良)名廚」以廣招徠。順德廚師特別擅長清蒸河鮮(海鮮),小炒菜式也很到家,充分體現鮮、嫩、爽、滑、香的特色。
石灣玉冰燒
石灣玉冰燒酒歷史悠久,始於清道光年間(1830年)的"陳太吉酒莊",是廣東迄今仍在原址生產的百年老字號。
相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太吉酒莊第三代傳人陳如岳發現了在太吉米酒中,添加"肥肉"對提高米酒的酒香、酒味、酒液澄清度有很大作用,並以此創造了石灣玉冰燒酒"肥肉醞浸,缸埕陳藏"的獨特米酒釀酒技藝。當時民間將蒸餾的米酒俗稱為"燒酒",陳如岳受此啟發,創造性地把這種新工藝米酒取名為"肉冰燒"。又因"肉"字不雅,而粵語上的"肉"字與"玉"字同音,且浸在酒中的肥肉呈白玉色,於是就把"肉"字改為粵語同音的"玉"字。經過浸泡"肥肉"的米酒清澈透明,顯得冰清玉潔,所以確定以"玉、冰、燒"三字為酒名,這便是"玉冰燒"名稱的由來了。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