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貴溪的民間美食

2019-08-26     大羅言酒

貴溪市城郊濱江鄉有潭灣村,地處信江西岸。古人曾於溪邊鑿石架木為亭,因而此石稱為鑿石,石下水灣稱鑿石灣,即今之潭灣,唐人吳面力曾有「栽花鑿石灣」的詩句,可見其名由來已久。

與鑿石相連為萬安山,清乾隆十年,知縣彭之錦曾改建象山書院於其上,舊志稱此處「浴以湖光,繚以煙岫,喬木千章,清陰翳照。」潭水之下有後河灘,明朝王增作有《後河春漲》一詩:「三月薌溪春雨多,後河春水滿平坡。桃花浪里魚龍化,楊柳溪邊釣艇過。日落煙蕪迷遠岸,夜深星斗映清波。幾回欲欲泛扁舟去,聽唱滄浪矣欠乃歌。」

「潭灣沉不得」之謂,是說潭水極深,無論船沉、人沉,都很危險。語是牽強,不過旨在指點山川之美,並非「危險小心」之意。

這是流傳於貴溪地區的一則民間傳說,我妄言之,你姑且聽之。接下來說說江西東北部的貴溪市,它位於信江中游,地處長、珠、閩三個中國最具活力三角區的「黃金接點」,擁有「四省通衢」之美譽。

貴溪的民俗特產豐富,著名的燈芯糕就是其中之一,無論你是否喜歡,但它真的是曾紅遍大江南北,當然,這裡的美食特產絕不僅限於此。

貴溪捺菜

貴溪捺菜又稱道菜和百歲菜,因其原料為芥菜,狀若雄獅,根發九枝,故又稱「九頭獅菜」。此菜融鮮、香、嫩、脆、酸、甜、咸、辣為一體。

貴溪捺菜,發源於道教聖地龍虎山,每年春暖花開,農家把剩餘的芥菜洗凈日曬,將菜心切片,菜杆切段,放適量的辣椒、洋姜、大蒜、食鹽、味精、芋片、鮮筍等,拌勻後,用手拚命去搓、揉,直到芥菜滲出汁液,再一把一把填進備好的瓦罐,用木棍擠、壓,最後白糖封口。

說起來容易,真正製作起來,每道工序都要把握一個度,比如,芥菜曬得太干,吃起來顯得乾澀,韌而不脆;芥菜濕了,水分過多,封口後容易泛酸,配料不齊或配多了配少了,都會改變捺菜的口味。

黃鰍炆芋

泥鰍,號稱「水中人參」,貴溪方言稱為「黃鰍」。黃鰍與芋頭二者結合可謂是水陸結合而相得益彰,黃鰍的鮮與芋頭的甘搭配,使得黃鰍炆芋這道湯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

瀘溪活魚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在至清的河水中一旦有魚,那魚肉一定是格外的鮮嫩。生長在清澈無污染的瀘溪河中的瀘溪魚就是如此,瀘溪魚不僅魚肉格外鮮嫩,並且因為瀘溪河中皆是卵石,少有泥沙而使瀘溪魚沒有泥腥味。

上清鎮羅姓家族的大多數人都居住在瀘溪河畔,而羅姓家族的男人們幾乎個個都是撐筏捕魚的好手,皆因他們從小就跟瀘溪河、瀘溪魚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當地人介紹,他們捕魚是不用網的,他們每次都會帶上4、5隻鸕鶿和特製的撐杆,這種撐杆裝有鐵條的一頭是用來撐竹筏的,綁有繩索的一頭是在鸕鶿調皮時加以約束用的。

當捕到鮮魚時,一些用來喂養鸕鶿,其餘的同家人分食,由於瀘溪魚本身肉質就十分鮮嫩,所以當地的人們不用進行太複雜的烹飪,煮魚湯、煎魚、烤魚都是很普遍的食用方式。而這種用鸕鶿捕魚的方式從千百年前就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鐵拐李燈芯糕

燈芯糕形似燈芯、點火可燃;亦寓「祝福、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情,貴溪市龍興鋪生產的"鐵拐李"燈芯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其秘方中含有數十種珍貴的中草藥材,故歷來常被民眾當做保健食品而長期食用,而關於「鐵拐李」燈芯糕的起源,則來自一段民間故事。

相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為答謝龍興鋪老闆的收留之恩,特意在其睡過的案板上留下配置秘方,燈芯糕由此而來。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時,偶然品嘗到了龍興鋪鐵拐李燈芯糕,龍顏大悅,贊曰:「京省馳名,獨此一家」。從此,龍興鋪便因成為皇宮貢品的製作場所而名揚天下。

「三月泡」與「覆盆子」

「三月泡」學名叫蓬虆(péngléi),是一種野生的水果,球狀,紅色的外表,中間空心的,味道像草莓,但比草莓味道要好。與「三月泡」同期但稍晚一點點的還有一種水果叫「覆盆子」,果實近心形,紅色,直徑1.5-2厘米,酸甜可口,密被灰白色柔毛;核有皺紋。

這二種果實的味道都很甜美,沒有一絲酸味澀味,就是單純的甜,淡和的甜。據介紹,因為三月泡和覆盆子是野果,因此比人工培養的(水果)的營養價值都高。不過由於「三月泡」「覆盆子」生長在田間山里,有可能會沾染灰塵或者農藥,所以提醒大家食用前最好用冷開水漂洗一下再吃。

貴溪,不僅山水秀麗,自古還能人名士輩出,自唐永泰元年建制1000多年來,有仙人石讀書林的吳從敬,有結廬苦讀、學富五車的徐紹,還有明朝首輔夏言。無不為一世人傑。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wq7WwBJleJMoPMMNK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