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末抗清大將,寧死不降,清兵見了下跪痛哭,連乾隆賜諡號

2023-11-22     彤陌紅塵

原標題:此人是明末抗清大將,寧死不降,清兵見了下跪痛哭,連乾隆賜諡號

在明末清初的歷史潮流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國將領,如袁崇煥、戚繼光等,他們都為明朝浴血奮戰,譜寫了一首首可悲可泣的壯麗詩篇。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個人一直堅持在抗清的前線,但死後卻得到了乾隆的敬重,並且一些清朝的士兵在見到他的遺體之後,竟然主動下跪,此人就是張國維。既然不是降將,那為何會有如此的優待?

張國維跟大多數的讀書人一樣,理想都是能夠踏入仕途,為國出力,所以在天啟元年的時候,張國維參加了鄉試,結果成績還不錯,於是第二年便去京城會試,得了二甲進士。中了進士,張國維便去拜訪閒賦在家的前兵部尚書,結果從早上一直等到中午,兵部尚書就是不出來接見。張國維於是便一直等到了晚上,兵部尚書這才出來對張國維說,通過觀察,發現張國維遇事能夠不急不躁,還有堅持,所以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崇禎七年的時候,張國維被任命為包括南京、蘇州在內的十府巡撫,這時候的大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為了穩定後方的漕運物資供應,張國維一到蘇州就開始不知疲倦的巡視各個河道,知道田地都要靠便捷的水利才能有所收成,所以蘇州的百姓時常能見到張國維一個人在河流的兩側比比畫畫。

張國維在蘇州的六年時間,也是蘇州農業大豐收的六年時間,而當時的山東各地卻遭受了大面積的旱災,許多百姓都流離失所,大米的價格更是瘋漲個不停。張國維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後,迅速在蘇州收集起糧食通過漕運運往山東,然後組建了大量的粥長,運來救濟災民。張國維的這一措施,拯救了上百萬的山東百姓。

正是由於張國維的出色表現,所以很快受到了崇禎皇帝的關注,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張國維官升兵部尚書一職,但是不久之後,遠在蘇州的張國維就聽到了京城被破,崇禎皇帝自盡的消息。面對如此危難,張國維沒有率兵投降,而是繼續選擇奮戰,並請魯王監國,自己則帶兵堅守錢塘江一帶。

本來張國維還想效仿駱賓王寫《討武氏檄》那樣,發動全國的力量去抵抗清兵的入侵,但是由於前線作戰不利,張國維只能退守到東陽一帶,在陷坑嶺拚死頑抗。在1646年5月的時候,張國維知道此時頑抗已經毫無希望可言,所以便準備以身殉國,於是便請東陽的縣令來交代後事,並告訴縣令自己死後,一定要把自己的屍體放在內堂,讓清兵見到,這樣一來東陽的百姓或許能夠免於屠戮,說完便從容赴死。

縣令忍住悲痛將張國維的屍體放在了內堂,等清軍攻進了東陽,見到張國維的屍體之後,很多人都叩頭下跪。原來這些清軍的人中有很多都是山東的百姓,之前山東遭受大難,正是靠著張國維的救濟這才躲過了一劫,所以清軍此刻見到恩人,紛紛忍不住參拜跪謝。而東陽城也像張國維說的那樣,沒有被屠城。而到了乾隆在位的時候,乾隆在聽說了張國維的事跡之後,對其更是敬重不已,還特意親自賜張國維「忠敏」的諡號。「忠」是鞠躬盡瘁、至死不渝,「敏」是見義勇為、殺身成仁。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清史稿》、《明史》等記載,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6135855856123324a10d47cdad3ad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