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上書朝廷,列舉袁紹十大罪狀,兵臨界橋(今河北邢台市威縣城東),興師問罪。袁紹在向公孫瓚示好而無效之後,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史稱「界橋之戰」。
這一戰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它決定整個冀州下一步的走勢,對參戰雙方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剛剛當上冀州牧的袁紹,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之戰。
同時,這一戰也看點十足:首先就是,戰場小白袁紹面對百戰悍將公孫瓚會作出怎樣的應對?第二就是,當時的袁紹在實力上處於絕對的下風,他能否化腐朽為神奇,以弱勝強?第三就是,袁紹的王牌部隊先登營和公孫瓚的天下兵王「白馬義從」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第四就是,步兵對戰騎兵,在平原作戰中本就處於先天性的劣勢,如何才能實現逆轉?
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的袁紹在這次作戰之中,交出了一份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滿意答卷。話不多說,咱們直接進入正題,看看一直被低估的袁紹袁大導演是如何導演出這部驚天的逆戰的。
界橋之戰的戰前情況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介紹了袁紹和公孫瓚雙方的外部形勢問題了,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總的來說,外界一致看好公孫瓚,冀州近半的勢力皆已經投靠了公孫瓚。所以,在士氣和信心方面來說,袁紹是處於絕對下風的。
地利方面,由於是在華北平原作戰,而公孫瓚有賴以成名的王牌騎軍,袁紹是清一色的步兵,所以還是公孫瓚占優。
綜合來講,天時地利與人和,公孫瓚是全面占優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雙方實力對比:
公孫瓚因為在冀州剿匪,曾以兩萬多步騎兵擊潰30多萬青、徐州的黃巾軍,吃了一波戰爭紅利,當時的實力正處於巔峰。所以在此戰中,他排出了他能力範圍內的豪華陣容:騎兵一萬,步兵三萬。
剛剛上位的袁大導演以前都是拍文藝片、權謀片,在動作片、戰爭片這個領域沒啥資源積累,只是被逼的無路可退了,不得不硬著頭皮應戰。所以也拿不出什麼高級資源來對決,他的全部家當就是:之前麴義背叛韓馥歸降於他時帶來的一支800人先登營、接任冀州牧後整合的一支千人弩兵隊和東拼西湊出來的數萬(根據袁導的經歷推測,應該在3、4萬左右)步兵。
從雙方的兵力人數來看,大抵差不多。但是,袁紹卻對對面的公孫瓚眼紅得不了,心想自己啥時候能夠打上公孫瓚那麼富裕的仗。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公孫瓚有騎兵一萬,其中還有享譽天下的「白馬義從」。騎兵由於其機動性和衝擊力方面的先天優勢,可以使得作戰方有各種戰術選擇,如快速穿插、長途奔襲、兩翼包抄、分割敵陣等等。這裡就不重點介紹了。重點介紹一下這一萬騎兵中的三千「白馬義從」。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最開始的「白馬義從」只有數十人而已,其組建思路跟我們現在組建特戰隊差不多,就是把周圍的尖子生、特種兵選到一起,成立一個特別行動小組。
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後來隨著公孫瓚的實力越來越大,「白馬義從」被他擴編到了三千人,為了增強戰場上的視覺效果,還全部騎乘白馬,可見公孫瓚對這支部隊是花了極大的心血的。「義從」其實就相當於部曲、家將的意思,這支部隊實際上是公孫瓚的私人禁衛軍。
若要了解「白馬義從」的恐怖戰力,那可得問問北方的胡人了,先前的幾年,公孫瓚就是率領這支部隊打得烏桓等胡人聽到他們的名字都怕,而不敢輕易入塞。
第二就是公孫瓚的部隊都是百戰之師,而袁紹的部隊大多數都沒有經過戰場上血與火的淬鍊,雙方的戰鬥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兵員和兵力,其實跟「學歷和文化」之間的差別一樣,有些士兵雖然占了一個兵員數,但根本產生不了什麼兵力。一般的新兵蛋子,衝上那血肉紛飛的戰場,不雙手兩腿發抖就很不錯了,根本沒法指望他們奮勇搏殺,頂多是在順勢之下,跟著壯壯聲威。而百戰老兵,早已在生與死的考驗之中,變得異常的堅韌、冷靜,勇敢、果斷,他們才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鑒於上述兩點,袁紹那數萬兵馬在公孫瓚眼裡真有點不夠看。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雙方的排兵布陣:公孫瓚親率三萬步兵坐鎮中軍,步兵排成方陣。在中軍兩側,公孫瓚將一萬騎兵,含三千「白馬義從」,一分為二,一側5000騎兵;而袁紹則讓猛將麴義率領800先登敢死隊頂在最前面,千人弩兵夾雜其中,自己帶領數萬步兵坐鎮後面。
公孫瓚是橫向布陣,袁紹是縱向布陣。其實按照正常的軍事思路,兩人的布陣思路應該反過來才對,實力弱的橫向組成防禦陣勢來抵抗實力強的縱向輪番衝擊。
按照上述的種種對比分析,其實這次戰爭,在正常情況下,袁紹是根本沒有勝算的。因為只要公孫瓚穩打穩紮,先以步兵陣營穩步推進,吸引袁紹方的弓箭攻勢之後,再令兩翼的騎兵火速從兩側穿插到袁術的步兵方陣中,袁紹就敗局已定了。
袁紹想贏下這場戰役,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必須消耗掉公孫瓚的騎兵優勢,然後再一鼓作氣地衝垮公孫瓚的步兵方陣。
因此,袁紹把麴義的八百先登軍放在了前面,中間夾雜擺下了千名強弩兵。這麼布陣的好處在哪裡呢?一是讓公孫瓚產生驕兵心理,實際上也就是把這1800人當成了誘餌,等著公孫瓚放出騎兵來衝擊。二是就勢規避了自己的弱勢,因為他那幾萬步兵基本上都是新兵,沒法擺在最前面讓對方的騎兵衝擊,一衝必亂,一亂必敗。
只有自己前面那1800人把對方的騎兵攻勢給擋下來了,自己才有贏的機會。因為騎兵衝擊往往都是一次性的,一次衝擊過後,要重新匯合、組織第二次衝擊需要很長的時間。
看到了沒有,之前基本上沒怎麼打過仗的袁紹在排兵布陣方面還是頗有天賦的。但即便是這樣,前面說了,只要公孫瓚不急著出騎兵,先用步兵方陣穩步推進,騎兵在兩翼相機而動,袁紹還是無力回天,消耗掉你前面1800人的防禦力後,再衝擊你後面那數萬的新兵陣營,你還是會迅速潰不成軍的。
所以,袁紹要想贏,就必須等待公孫瓚犯錯,要讓他用王炸開路。在正面博弈時,弱者想贏必須要等強者犯錯誤!強者不犯錯誤,弱者就很難贏,這就是現實的無奈。
幸運的是,袁紹賭中了,公孫瓚後面果然是按照他的想法來的!
界橋之戰的大致過程
開戰時,早已志在必得的公孫瓚果然開始按照袁紹的思路來安排戰術了。殊不知,袁紹早已預判了他的預判。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
公孫瓚定眼一瞧,袁紹把1800名精銳擺在最前面,而把大本營放在有一定距離的後方,便決定以兩側的騎兵去剿滅這支小部隊,然後趁勢去衝擊袁紹的大本營。
這裡解釋一下,公孫瓚為什麼不派步兵去穩步推進呢?其實跟袁紹把大本營排在一定距離的後方有關係,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弓箭的射程,步兵推進沒辦法對袁紹進行一次性的全覆蓋打擊。但是騎兵可以,騎兵衝垮這道1800人的防線後,可以繼續往前沖,直接扎進袁紹的步兵方陣。
隨著公孫瓚一聲令下,他兩翼的1萬騎兵精銳傾巢而出,向麴義的八百先登軍和1000弩兵呼嘯而至。
一時間,只見公孫瓚的騎兵左右互射,戰場上空萬箭齊發。即左邊的騎兵往袁紹陣營右邊的射擊,右邊的騎兵往袁紹陣營左邊射擊。
為什麼要這麼安排呢?這跟戰場射擊的特點有關係。戰場射擊其實並不以精準打擊為主,而是以密集打擊為主。45度角向上,萬箭齊發,在對方的上空下起密密麻麻的箭雨,這便是真實的戰場射擊。但如果只向正前方射擊的話,對方的防禦難度會小很多,用盾牌護住自己的前上方就行了,左右交叉射擊,則增加了對敵人的防禦面積,迫使敵人要防禦兩側。
但就在公孫瓚憧憬他的百戰騎軍馬上就會給他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時,戰場上的形勢卻突然大變。麴義等1800人在對方萬箭齊發的騎兵衝擊下,根本沒有絲毫慌亂,全部藏在盾牌之下。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
公孫瓚感覺情況有些不對,但也無力回天了,那個時代沒有對講機,你的作戰命令發出去之後,根本沒辦法臨時改變部署了。
一萬騎兵繼續往前沖,等到距離麴義部隊只有數十步的時候,盾牌下的千張強弩開始同時發射,公孫瓚的騎兵被大量射倒。
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與此同時,麴義帶領他的八百先登軍從盾牌下竄了出來,拿起了長矛挺在前面,悍不懼死地往前扎。
揚塵大叫,直前衝突
這樣一來,公孫瓚的騎兵精銳瞬間就被幹掉千餘人。
大家可能會問,一萬人被幹掉千餘人,不還剩近9000人嗎?優勢不還是掌握在公孫瓚這邊嗎?數是這麼算的,但是道理卻不是這麼個道理。因為戰場上生死相博不是那麼簡單,士氣、陣型、指揮、秩序等都至關重要,很簡單一個道理,一片慌亂、沒有制約的情況下,誰給你去賣命?
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
這次戰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公孫瓚軍第一次衝鋒中出現了,那就是他任命的騎兵指揮官冀州刺史嚴綱被幹掉了。
公孫瓚的騎軍被當頭一棒,軍心已經受到極大的打擊了,再加上指揮官被幹掉了,沒有人發號施令了,徹底亂了。開始勒住馬頭往回跑,反衝後面的自家軍陣。被突然衝擊的步兵方陣開始出現潰逃。
瓚軍敗績,步騎奔走
袁紹當機立斷,下達了「全面追擊」的總攻命令,幾萬後軍配合著麴義追擊公孫瓚。
一直追到界橋,也算公孫瓚是經驗極其豐富的名將了,居然在一片慌亂之中,在界橋上組織起了一道有序防線。
但是,此時公孫瓚大勢已去,根本招架不住乘勝追擊的麴義。麴義再度衝破公孫瓚的防線,隨後一直衝到了公孫瓚的軍營,然後又攻破了他的軍營,拔了公孫瓚帳前的軍旗,直到把公孫瓚營中的留守後備軍都打垮才算完!
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
到此,界橋之戰以公孫瓚一敗塗地而告終。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要跟大家介紹一下,袁紹在追擊公孫瓚的過程中,因為看到公孫瓚敗局已定,便在離界橋十幾里的地方放慢了腳步,脫離了大部隊。當時身邊僅僅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的衛隊跟隨。
這個時候,公孫瓚軍下的兩千多騎兵在打散後重新集結在了一起,然後突然間和袁紹的一百多人衛隊相遇了。這就是騎兵的優勢,哪怕是逃命,在敵方後方他們也不一定著急。
這夥人看到只有100多袁軍,迅速將其包圍起來,準備臨走之前吃頓餃子。
袁紹手下謀士田豐一看情況不對,準備把領導拉到一堵牆後面躲一躲。只見袁紹摘下頭盔,重擲於地,怒聲道:「躲得了一時躲不過一世,這種情況躲到牆後面就能活嗎?跟丫拼了才對!」
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
在大領導悍不懼死的精神激勵下,一百多大戟士牢牢守住了陣地,幾十把強弩不停向外射擊,對方兩千騎兵一時竟然啃不下這塊硬骨頭。最後因為擔心夜長夢多,被袁軍反包圍,棄之而去。
從袁紹扔頭盔這個小動作可以看出,他的腦瓜子是真好使,臨陣扔頭盔既可以激發士兵鬥志,又能保護自己的身份,不讓敵人識別自己是大領導從而跟自己死磕。平時能把問題想得這麼清楚不難,難就難在袁紹能在危急存亡的時刻迅速地作出這樣的決定。
總而言之,界橋之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此威風不再,袁紹的大戟士也死傷殆盡,先登死士則聲名大震,成為袁紹手中的王牌。
這一戰更是袁紹稱雄河北的關鍵戰役。經此戰役,袁紹成功阻止了公孫瓚南侵的勢頭,也改變了敵強我弱的軍事格局,雙方整體開始形成均勢。從此,袁紹穩據冀州之地,開始向周邊發展。
界橋之戰的分析
界橋之戰後,再也沒有人會懷疑袁紹的軍事能力了。這一戰打消了所有外界對他的質疑,讓袁紹收穫了崇高的英雄威望。儘管這一戰並沒有徹底擊垮公孫瓚,不是那種「一戰定乾坤」的勝利,但卻使得袁紹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成功續命。
幾乎每一個英雄都需要幾乎不可能的成績來做背書,在軍事上初出茅廬的袁紹做到了。無論是戰陣布置、陣前鬥智,還是陷入絕地時的英勇無懼,袁紹都展現出了極高的名將水準。
啥是頂級名將?要麼處處壓著對手打,甚至都不給對手出手的機會;要麼不管自己手裡的牌面如何,總能揚長避短地克敵制勝。
啥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是得學會咱們現在的排列組合,各兵種、各戰術你得學會因地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
啥叫真正的領導?就是你永遠能控制局面、掌控人心,即便是在危難關頭,只要你一聲令下,依然會有人不顧生死地為你往前沖。
所以,大家以後真的不要說袁紹是什麼大草包了,人家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水準都是頂級的。比如這次公孫瓚輸了是因為輕敵,但自此之後,他基本上被袁紹追著打,直到要了他的命,還是因為輕敵嗎?要知道公孫瓚可是打得北方游牧民族哇哇叫的戰狼,說明袁紹的水平其實是相當高的。
當然,我堅決認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是離不開「運氣」這個必然因素的,袁紹最終失敗是他運氣差了點,壽命也短了點。這次成功也是離不開運氣的作用。
比如說,公孫瓚不是如他所願地輕敵,他是不可能打贏這場關鍵戰的。
又比如,如果不是公孫瓚的騎軍首領嚴綱意外被殺,鹿死誰手也猶未可知。
還比如,前方主將麴義稍微有點動搖,袁紹的所有設計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戰場的生死勝負,是靠著一環套一環的運氣加持而成的。所以,我們如果僥倖成功了,千萬不要狂,因為誰也沒有辦法保證運氣永遠站在自己這邊。後來的諸葛丞相,儘管算無遺策,但因為大勢已去,七次北伐皆鎩羽而歸,就是如此一個道理。
人生的活法其實很簡單,本分地去努力,理智地去選擇,輸了彆氣餒,贏了別輕狂。就這麼簡單。
最後,和大家聊一聊幾個軍事方面的常識問題。
第一、文中的弓箭兵和弩兵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戰場上,弓箭兵其實沒有精準打擊這麼一說的,你拉滿弓弦,瞄準半天才放出一箭,要不了多久,你的胳膊就受不了了。弓箭兵放箭基本上是拉滿就放,至於射不射得中,只好聽天由命了。而弩兵則是可以進行無時限的瞄準的,因為那是機械裝置,瞄準再放,不損耗人力。
然後,平地放箭一般都是45度角向斜前方射的,因為平射的話,後面的人就會射到前面的人,而且殺傷力也僅限於敵人的前排。而弩一般都是平射的,因為弩床調整角度沒有那麼方便,前排射完,後排再頂上。
弓箭的打擊密度比較大,但弩的打擊力度要大得多,幾乎是中者必死。
第二、步兵能不能抵禦得了騎兵的衝擊?
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之中,騎兵簡直是步兵的天敵。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騎兵的優勢在於它的衝擊力和機動性,只要能擋住它的衝擊速度,其實它也很容易被幹掉。
步兵對抗騎兵的常用戰法,有盾牌陣、長槍陣等等,反正就是把戰馬的衝擊速度降下來,剩下的就好辦多了。
騎兵真正的威脅力在於那種萬馬奔騰所帶來的震懾力,不要太高估一個正常人面對生死時的勇氣,那種萬馬崩塌、塵土飛揚,向自己呼嘯而來的氣勢,很多步兵都是克服不了這種心理恐懼的,進而被一擊即潰。
所以,用來阻擋騎兵的步兵,必須得是訓練有素的百戰老兵,這也是袁紹把麴義的先登營擺在最前面的原因。
第三、真實的戰場勝負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很多人覺得戰場勝負就是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其實像這種血戰到底的戰場勝負在歷史上的比例是很少的。否則那什麼幾百人戰勝幾萬人的戰役就根本無法出現,個個都是以一當百的西楚霸王?不現實。
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其實就是軍心士氣和陣型,軍心亂了、陣型被衝散了,基本上就敗了。比如公孫瓚那一萬騎兵,死了一千餘人就徹底敗了。因為他們的攻擊陣型亂了,他們的指揮官死了,軍心也亂了。還有,公孫瓚還有3萬步兵沒動呢,咋就突然潰敗了呢?
真正的敗仗,往往都是潰敗。直接被敵方殺死到戰損比超過30%的戰爭都很好,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因為很少有部隊能撐到那種程度,除非是沒有退路。
最後,簡單地收個尾,通過界橋之戰,大家要相信,袁紹這個人是有大才的,一個能在絕境之中扭轉乾坤的人,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後面關於他的高光時刻還會有很多。另外大家對於一些歷史和生活的認識,不要以自己簡單的直觀印象去評判,我們看到或許僅僅是我們看到的,不代表真相,更不代表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