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那個千里背母上大學的「貴州孝子」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

2024-07-01     彤陌紅塵

大學校園內,在眾人或探究或驚異的目光中,一個黑黑瘦瘦的青年胸前背著書包,身後背著一位頭髮花白、神情呆滯的中年女人,他有些吃力卻沒有停下行走的步伐,因為下一堂課快要開始了。

這個青年就是那個「千里背瘋母上學」轟動一時的劉秀祥。如今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那個在泥濘里倔強生長的劉秀祥如今又怎樣了呢?

1.命運同他的人生打了個賭

1988年,劉秀祥出生於貴州省望謨縣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家中尚有一個哥哥和姐姐,父母健在。而在劉秀祥四歲那年,姐姐意外走失;父親突然得了疾病,還來不及拉到醫院便撒手人寰,甚至來不及安頓好家人。

一家老幼面對這一變故不知所措,特別是劉秀祥的母親,因為承受不住巨大的悲痛,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失常,發病時時常會大喊大叫。劉秀祥八歲之時,哥哥覺得未來的生活看不到希望,於是將家裡唯一的耕牛賣給隔壁,之後便帶門而去再無歸期。哥哥作為頂樑柱卻將照料母親的重任交給了年幼的劉秀祥,他不得不使自己承擔起這份義務。

而不管生活多麼猙獰,現實總得繼續。

8歲的劉秀祥因年齡不夠,無法種植莊稼,所以將自家的將田地轉租給別人,這樣每年可以換得500斤稻穀。母親治病需要花很大的一筆醫療費,家裡沒有錢,他便將節假日的時間合理利用起來,去山上挖名貴的藥材,然後背到縣城拿去賣,賺來的錢拿來給母親抵醫藥費,多餘便用來買生活必須的米油鹽。

一雙手將一本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遞給了他,是他那時的語文老師,語文老師知道他的家庭狀況於是想送這本書鼓勵他振作。看了這本書,劉秀祥深受鼓舞,認定勞動和讀書能改變命運。正是有了這個信念,他堅持讀完了小學,並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上瞭望謨縣最好的初中實驗中學。

高興之餘,劉秀祥卻為兩個問題發愁,一個是他很窮沒有錢;還有一個是自己去縣城讀書,誰來替他照顧生病的母親?可是面對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他也不想放棄,命運讓他進退兩難。他一直篤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而在這個命運與他打的賭里,他也贏下了大大的一步,他不被命運所擊垮,相反,他堅信,自己一定行。

2.讀書改變命運,我也決不放棄

而面對照顧母親的問題,劉秀祥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母親去上學!

就這樣,劉秀祥帶著母親開啟了縣城的求學之路。

學校雖然免了學費,但是住宿又成了一個問題。毫無疑問,他們是沒有錢來交房租的,劉秀祥不得不自己搭個簡陋的棚子,他和母親將就住這裡。

白天,劉秀祥照常上課;晚上,就去揀破爛賣錢。有時候撿到凌晨五六點,才能撿到一些能換錢的東西。有時劉秀祥來不及睡覺,便回家看一眼母親,用涼水洗把臉趕去上課。

多年後,劉秀祥回憶起這段往事,透露著點點樂觀,帶著淡淡的笑意談及:「從初中到高中畢業,我幾乎都是靠撿廢品過來的。」他是這樣的淡然從容,雖是笑著說的,但是這裡面的艱苦,也只有他自己心裡知道。

中考後,劉秀祥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全省的重點高中。這也意味著他們簡單居住了三年的小棚無法再為他們遮風擋雨,他也必須重新尋找一個地方落腳。

所以為了掙取高中學費和兩人的生活費,劉秀祥利用暑假去修水電站,抬鋼筋、擔水泥、挑砂石。吃遍了苦頭,卻也只掙取了一點微薄的薪水。一個暑假過去,劉秀祥只掙到了600元。這樣微小的數額依然租不起一間房。萬般無奈,劉秀祥只能臨時找到一家農戶四面透風的閒置豬圈,以每年200元的價格租下來,成為了他們簡易的「家」。

3.與其抱怨黑夜漫長,不如讓自己發光!

高中三年,是他最艱難的一段時光。除去上課外,休息的時間都被排得滿滿的,白天要去做家教,晚上還要趕去餐館做服務員,他必須不停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和照顧母親。在他的照顧下,母親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犯病次數也越來越少。但由於勞累過度,在高考前一周他卻病倒了。

但病魔沒有打倒劉秀祥,他堅持帶病參加了高考,可是他感覺考得很不理想。這一次的意外打擊,讓他第一次有了輕生念頭。但轉頭一看到母親正對著他傻笑,他心裡一激靈:剛剛才有所好轉的母親若沒有了他,該怎麼活?這時他終於意識到,他不僅僅是在為自己活著,他的身後還有母親。就這樣,備受打擊的劉秀祥決定復讀。

4.苦難不是向別人伸手的理由,堅定自己最後總會成功。

決定重來一次的劉秀祥帶著母親來到了興義復讀。

但復讀的機會並不是輕易得來的,身上沒錢的劉秀祥與無法承擔昂貴的復讀班費用,所以他接連找了四五家學校都被拒絕了。直到最後找到了一家民辦學校,一開始校長不管劉秀祥怎樣央求,四次都沒同意,第五次,走投無路的劉秀祥「撲通」一聲跪在校長面前,向校長講述了他和母親的事跡。

這名校長被他如此熱烈的求學熱情所打動,終於答應他讓他免費復讀。而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寒窗苦讀,劉秀祥考上了山東省臨沂大學,終於,他收到了自己苦等多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2008年的秋天,劉秀祥選擇繼續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大學期間,他依然照顧著母親,盼著母親能日益好轉,一邊堅持打零工來填補自己與母親生活上的需要。劉秀祥的事跡被媒體發掘,爭相報道,包括當地的電視台和報紙、山東的媒體,甚至上了央視,劉秀祥一時間成為了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

一開始劉秀祥不太願意接受記者們對自己的採訪,他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捐贈,始終認為「自己的苦難不是向別人伸手的理由」。

大學畢業後,很多企業給劉秀祥拋出了橄欖枝。但他卻還是毅然選擇了帶著母親回老家,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如果當年放棄上學,劉秀祥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教師。如果當年吃不了那些苦,劉秀祥根本沒有機會熬到今天的成就。劉秀祥一路走來,讓我們相信了讀書能夠改變命運!也讓我們見證了,奮鬥的力量!

5.嘗遍人世千萬苦,此生仍做光芒來。

有人曾問他:「為什麼明明有很好的機會留在大城市,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你卻放棄了?」

這就要從他資助的三名學生說起。誰能想到,一位難以補足自己生活條件的艱苦學生,一位不願接受別人捐助的芊芊學子,在背地裡竟然默默資助著三個同樣貧困的學生。他們抱團取暖,最終各自都感受到了一絲暖意。當年劉秀祥撿破爛時遇到了三個孩子,他就決定他要一直資助這三人讀書。令他欣慰的是,後來有兩人考取了大學。

但是最後一個妹妹卻突然打來電話跟他說,不想讀書了,要嫁人。這件事讓劉秀祥觸動很大,他突然明白:有時候,人不是被貧窮所擊敗,而是敗在了落後的觀念上。所以劉秀祥決定回老家執教,他想通過自己的行動為這個地方帶來一些改變。

俗話說讀書渡己,教書渡人。劉秀祥不僅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希望通過運用知識,幫助更多的孩子改寫命運。與此同時,他也通過演講激勵孩子們努力讀書,懷揣夢想,堅持奮鬥,改變人生。至今,他已經巡迴演講上百場,數以百萬的人被他的演講所感動和激勵。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人們所想像的存在。

但當劉秀祥的事跡第一次被媒體所報道,他和母親第一次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時,他的心理卻是敏感與緊張的。他不願別人知道自己的苦難,也擔心人們投來異樣的眼光。可是後來他卻慢慢將自己的傷疤揭開,讓人們認識最真實的他,這一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

劉秀祥是這樣回應的,「其實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傷疤掏出來給別人看。」「但是用自己的例子最能激勵他人。」劉秀祥認為「教育的關鍵在於喚醒」,只要能喚醒一部分人,自己的傷疤又能算得了什麼呢?「相信奮鬥的力量」是他多場演講的主題,也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他想通過自己的事跡,去啟示人們:堅持奮鬥,終會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a30945963dd4864818d48bf36d14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