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有趣的傳統手工和美食

2020-04-11     大羅言酒

淳安建制始於東漢建安13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徽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地。除此之外,淳安還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5年方誌敏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二進二出」淳遂兩縣,1988年淳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老根據地縣,是杭州市唯一的革命老區。



淳安除了歷史有得一說,當地美食也是數不勝數,可謂是36都各有各的特色。

發糕

淳安的發糕分咸甜兩種,咸發糕的糕面上灑滿了木耳、火腿、豆腐等菜,甜發糕則只需要在米漿裡面加入白糖。


油墩子

淳安人又叫它油粿、油fei粿。過去在學校門口經常可見一個小煤餅爐、一口小油鍋,拿著熱騰騰的油fei粿咬上一口,那滋味簡直了。



米羹

米羹是流傳於淳安地區的一種傳統美食,以汾口、姜家一代最為特色,主要原料由大米,辣椒,茴香,桔皮,大蒜,生薑等組成。製作米羹非常簡單,總結起來為浸、磨、煮三個步驟:


1. 首先拿米和紅色辣椒,加茴香、橘皮、大蒜和生薑等一起浸泡。同時準備好米羹的配料。

2. 幾小時後,磨成米漿。古老的石磨已不多見,現在基本上都是用機器來磨。但是如果你想純正的米羹,最好還是使用這古老的石磨。石磨磨出的米漿,更加細膩,口感很好。

3. 接下去就是煮了,先加水燒熱,倒入米漿,加入各種菜(野菜、大腸等)一起煮,快熟時加調料,就算完成了。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米羹也不再僅僅是加入乾菜那麼單調了,豆角干、蕨菜乾、豆腐、大腸等都成了米羹中的配料,味道更加鮮美。



苞蘆餜

苞蘆餜顧名思義,就是用苞蘆粉做的餜。包蘆,學名叫玉米,又可稱「玉蜀黍」、「包穀」、「包米」、「珍珠米」。威坪包蘆餜是一種主食,更是一種滋補品,其做法如下:


1. 將曬乾的包蘆籽用磨碾成粉(最好用那種石磨,用石磨磨出的包蘆粉做餜有韌性,並且能保留包蘆的那份野味)。

2. 鐵鍋內盛入適量的水,待水燒開了,將包蘆粉倒入讓其煮沸,邊煮邊用鐵鍬拌攪,攪著時用力翻壓,並適時加入開水,慢慢地粉成團了,將其掏起放案板上。

3. 將粉團反覆地搓,邊搓邊均勻地把粉團分成一個個小粉團,再將小粉團用手掌擠壓,擠壓成厚薄勻稱而圓的餅(餜)。


做好的餜放入熱的鐵鍋煎,鍋不要太熱或太冷。掌握好火候,待到餜的兩面都黃硬了,就可以趁熱吃。冷了的餜可放火爐上烤,烤成硬了,再沾上農家霉豆腐,辣味散發在餜上,咬一口余香悠悠。



農家醬

吃得來辣應該算是淳安人一個特色,燒菜總喜歡放點辣椒或者熬好的農家醬,有了辣的菜就會多了那麼一股子鮮味。另外,將腌制好的醬,加上點小魚乾、肉末,放在鍋里慢慢熬制,熬好後配飯吃,就是一種享受。


其實淳安的特色美食遠不止這些,大家還知道那些好吃的淳安美食呢?說罷美食,淳安民間還有一些特別的傳統手工藝和民俗。



番薯粉

淳安過去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少,於是,玉米、番薯就成為了農村一年的主糧,其中,番薯除可作為主食外,還可以煎糖、釀酒、曬番薯乾和洗粉。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農村洗粉一般都在溪邊進行,在溪邊放個平時殺豬用的大黃桶,上面擺放一個井字形木架,木架上是一個大竹籃,竹籃里舖上一塊厚實的紗布做為過濾器,然後把碾碎的番薯漿一勺勺舀進紗袋裡,一邊加水,一邊不停地用手抓捏、攪拌,擠壓。


如此重複多次,直到洗不出澱粉為止。此時木桶里的澱粉漿水是呈黃色的,經過一兩天的沉澱澄清,再將木桶里上面的水倒掉,沉澱在桶底的就是白白的番薯澱粉了。最後,再用鍋鏟將半濕的番薯粉一塊一塊剷出來,放到竹籮團篾上面晾曬,經太陽暴曬數日後,即可保存食用了。



瑤山鞦韆

「瑤山鞦韆」的鞦韆為一柏木製作的柱架,柱架上裝有能移動的木輪十字架,十字架上另有四副小鞦韆。表演時,鞦韆由八名壯年男子扛抬行走,行進中伴有頗具地方特色的「三吹三打」。


小鞦韆上依次坐著身穿紅、綠、黃、藍四色的四個小女孩,四個小女孩齊心協力使小鞦韆轉動翻滾,當十字叉轉動起來時,坐在叉口的小女孩就從地底下「轉」到三米多高的空中去,同時,架轉人歌,四個小女孩統一舞動手中的羽毛絨扇,旋轉手絹花。這樣的表演具有驚險性、歡快性,加上表演時還配有樂隊的伴奏,長長的嗩吶、二胡、還有兩個穿粉紅衣服的小女孩抬著一面鼓,場面十分地熱鬧、壯觀……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HHcHEBiuFnsJQVbV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