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鹽邊縣,占全市總面積的44%,是多個少數民族的的聚集地。它位於四川省西南邊陲,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大笮縣,其後縣置沿革幾經變化,清宣統元年(1909年)設廳,始名鹽邊。
人們都說,鹽邊人都是好吃嘴,鹽邊有數不盡的美食:鹽邊牛肉、泡菜魚、銅火鍋、羊肉米線等,說著說著我口水都流下來了。
鹽邊羊肉米線
香濃的羊肉湯底,滑溜溜白花花的米線在碗里若隱若現,粗細剛好,入口生香,加入原滋原味的羊肉和羊雜,撒上蔥花和小米辣,滿滿一大碗擺在你面前,飄香四溢。先吃米線和肉,最後連湯一起喝掉,兩個字「爽快」!
鹽邊爬沙蟲
吃這個蟲子,需要一點點勇氣。但一想著它身上含有滿滿的蛋白質,還有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為了變美,捨命嘗一口吧。咦~味道還不錯呀,再嘗一口,口齒生香,一口接一口~哇,好吃得根本停不下來!爬沙蟲的美,只有嘗過的人才會懂!
鹽邊泡菜魚
泡菜魚鮮嫩的魚肉和辣椒、花椒等佐料匯聚一堂,加上自家的泡菜,一般鹽邊人還喜歡在裡面放點新鮮藿香葉。是到鹽邊不得不吃的一道美食。
美味的雞樅菌
俗話說:「五月端午,雞樅拱土。」雞樅菌,是一種和白蟻共生的菌類,僅西南、東南幾省的一些地區出產。它不但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滋味甚鮮,還富含人體所需的各大營養元素,有菌中之冠的稱謂。
說起雞樅的吃法,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兩種鹽邊常見的做法:火腿雞樅蒸蛋,火腿切丁,雞樅扯絲、打入雞蛋液中,上鍋蒸熟,吃前滴幾滴香油,鮮香滑嫩,味道自然是美得很;青椒炒雞樅,蒜片下油鍋炒香,下青椒絲,炒出辣味下雞樅,翻炒片刻,熟後盛出裝盤。
坨坨雞
這是一道在彝族代表菜品「坨坨肉」的風味基礎上改用現今風行的小米辣椒和鮮青花椒,突出鮮辣與爽麻香的菜品。
製作方法:
原料:剛煮熟、熱燙的烏骨雞200克,洋蔥20克,粗蒜蓉25克,鮮青花椒50克,小米辣椒30克,香蔥25克,香菜段10克
調味料:川鹽2克,味精2克,白糖2克,生抽10克,藤椒油10克,香油15克
1. 將洋蔥切成絲,小米辣椒對剖,切成2厘米長的段,香蔥切成3厘米長的段。
2. 煮熟的烏骨雞趁熱斬成長3.5厘米、寬2.5厘米的塊狀,納入盆中。
3. 趁雞塊還熱時調入小米辣椒、粗蒜蓉、川鹽、味精、白糖、生抽、鮮青花椒、藤椒油、香油後,快速拌勻再加蓋燜至雞肉完全冷卻。
4. 將冷卻後的雞塊加入洋蔥絲、香菜、香蔥段拌勻即可裝盤享用。
鹽邊北部飲食
鹽邊北部地闊山高,彝、苗、傈僳等少數民族雜居,在飲食風格上形成了相互融合的大統一,尤其是在冬季,葷素,濃淡互補,肉蔬分離。另外,這裡無論是燉雞、煮肉,「老鹽邊」的山民絕對不會在湯里混進素菜,而是肉蔬分離,即便是下油的鹽根酸菜,也絕不會放進燉老臘肉的湯里,所以任何一個鹽邊北部的餐桌上,素菜清湯,肉片厚實、寬大,香味濃郁。
鹽邊北部飲食,滲透著絕妙的濃淡智慧,葷和素的相遇,是通過佐料碗來融合的,佐料碗的品種有很多,蘸燙皮羊的、蘸時鮮蔬菜的、蘸臘肉的,各不相同,但是青花椒、小米辣是必不可少的調味上品。
鹽邊雖隸屬攀枝花一隅,毗鄰雲南,但鹽邊菜可謂是素野粗雜,不川不滇,製作質樸,反對大油大料高鹽,不刻意講究烹調技藝。著名的山藥燉臘蹄就只需姜、蔥、蒜三種調料,依然湯濃味鮮。
如今,鹽邊菜以其獨特的風情與滋味,成為地方特色餐飲文化的一面旗幟,不僅在攀枝花久負盛名,早已在成都、北京乃至全國遍地開花,其中一些特色菜品更是廣受好評。干拌牛肉在成都、重慶、昆明等地出現,鹽邊特色羊肉米線、鹽邊燒烤也在外地打出了名聲,而傳統的鹽邊油底肉、花蕊、石花菜、塊菌、塊菌酒等地方土特產品更是發展壯大。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eoZPHIBnkjnB-0zvV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