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為酒之骨,關於酒麴的小科普

2020-02-14     大羅言酒

酒麴,原本叫做酒粬。所謂酒麴,就是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然後開始進行保溫,米粒上便會生長出茂盛的菌絲,這就是酒麴。



俗話說:若作酒醴,爾惟曲櫱。釀酒說白了就是一門微生物藝術,簡單來說釀酒就是把糧食轉化為單分子糖,然後發酵成酒,而促使它們產生變化的糖化酶、酒化酶就是酒麴了。


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櫱"。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酒麴大致發展到宋代,其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也只是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進罷了。


曲為酒之骨,酒麴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白酒的質量、產量和風格。酒麴的發明,使得我國的釀酒工藝從單發酵酒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複式發酵酒。而用曲釀酒也成為了中國酒的特色,在世界釀酒史上獨樹一幟。



關於「酒麴」的分類:


小曲

很多南方人會在自己家裡釀酒,所用酒麴便是小曲,一般被稱為「酒藥」。之所以叫小曲是和大曲相對而言的,小曲的體積很小,一般只有幾克或者幾十克。而大曲的體積則很大,一般有五六斤重,甚至有十多斤重。小曲的原料主要有大米、糯米粉、辣蓼、中草藥這些材料。小曲的微生物含量要比麥曲多很多,釀製時間也很短,一般5至7天就可以了。像桂林三花酒、長樂燒、玉冰燒、湘山酒等等都是小曲酒,還有用小曲、大曲混用的酒,比如:董酒、酒鬼酒等等。



大曲

大曲里的微生物比麥曲、小曲中多了很多。它除了糖化能力、酒化能力強之外,還有一個很強的功能「產香」。為了能更好的發揮這種產香的微生物,所以大曲的發酵時間由以前的5天變成了現在的30天。大曲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酒的度數,讓酒變得更濃烈,也讓酒有了不同的風味。大麴酒就比較多了,像茅台、五糧液、劍南春等等都是大麴酒。


麩曲

這是一種提純後人工培育的曲,雖然形態是零散的,但是微生物卻很多。微生物多、純度高,釀酒也快,所以一些大眾、普通的酒會用這種曲來釀酒。用麩曲釀出來的酒,口感、香氣都不太好,一是因為這種曲的原料是麩皮,二是因為這種提純培育的曲少了很多元素。用麩曲釀出來的酒是無法和大曲釀出來的酒相比的。



麥曲

最先出現的曲是麥曲,是用來釀黃酒的。麥曲的製作原料有很多,有的會用穀粒發霉、有的用大麥發霉、有的用小麥發霉。麥曲的微生物只是附在穀物的表面,微生物的含量很有限,所以糖化率和酒化率都不高。古人用麥曲釀酒,會非常廢料,並且釀出來的酒度數不高。使用麥曲釀製黃酒,整個釀製過程很慢,因為要微生物慢慢發生作用。黃酒的發酵時間為冬季的兩個月到春季的一個月不等。


紅曲

紅曲的原料是秈米,所以釀出來的酒,酒液為鮮紅色。紅曲雖然在釀酒行業沒什麼作為,但是在美食行業卻有很大的作為。除了上面說的豆腐乳,還有無錫排骨、蘋果魚肚、櫻桃肉、玫瑰滷鴨、鴛鴦魚棗、壽桃饅頭、馬蹄糕、琉璃珠磯等等。



酒麴的種類多樣,也使得制曲的方法不盡相同,現在就以藥小曲為例作一簡單介紹。


藥小曲

又名酒藥或酒麴丸。它是以生米粉為原料,添加中草藥粉和種曲母製成的。

製作方法:

1. 浸米:把大米加水浸泡3~6小時備用。

2. 粉碎:浸泡後的大米粉碎成米粉,並用180目的細篩進行過篩。

3. 配料接種:以3/4的米粉用於做坯,餘下1/4的米粉用作裹粉,香藥草粉用量為酒坯粉量的3%,陳曲粉為2%,水為60%,相混拌勻。

4. 制坯:拌勻後製成酒餅,切成2厘米大小的粒狀,並用竹篩篩圓成酒藥坯。

5. 裹粉:把曲坯外面滾上一層細米粉,並控制酒坯含水量為46%。

6. 培曲:室溫控制在28~31℃,把酒坯送入曲室,培養20小時後,黴菌菌絲生長旺盛,品溫控制在33~34℃,最高不超過37℃,24小時後,為了促使曲壞中酵母繁殖,室溫應控制在28~30℃,品溫在35℃以下,保持24小時。入房共48小時後,品溫下降,曲子成熟。

7. 出曲:成熟的曲取出後在烘房乾燥或曬乾,貯藏備用。



最後進行一個科普:頭曲,二曲跟酒麴並不搭邊。它們指的是釀造蒸餾酒的過程,接酒的時間不同而對不同餾分的酒一個標準化的定義,這些都是跟釀酒的時間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人們把儲存半年的酒稱作是二曲,一年的是頭曲,二年的是特曲。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ZQjTHABjYh_GJGV67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