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製白麻任免,外製黃麻授命,中晚唐獨具特色的兩制草詔格局

2023-12-31     彤陌紅塵

原標題:內製白麻任免,外製黃麻授命,中晚唐獨具特色的兩制草詔格局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法令的頒布通常以皇帝詔書的形式由中樞決策機構出現。

而唐朝作為我國古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朝代之一,其草詔也不例外。這其中,從最初用黃麻寫詔到後來直接使用白麻,不僅體現了紙質的變化,更深刻地展現了中晚唐時期我國古代草詔格局的變化過程,成為唐朝政治歷史中獨具特色的一筆。

唐朝草詔主要依託翰林學士院,順應了時局,呈現出內外兩制的趨勢。

最初,「草詔」一詞的意思是「擬寫詔書」,而在整個唐朝時期,官草詔誥的現象一直存在。即使在中書舍人掌管詔誥的時期,草詔現象也非常普遍,這在流傳下來的《翰林志》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可見,草詔現象的出現與翰林學士院的建立密不可分。翰林學士院自唐朝開始設立,其中的學士都是擁有非凡才華的人,他們能夠為皇帝分憂解難。

在面臨治理難題時,他們還可以為皇帝出謀劃策,一同商量對策,共同解決朝中大事,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得力助手。因此,隨著翰林學士在處理朝中大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翰林學士院也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

自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六年設立翰林學士以來,隨著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統治者越來越需要一個強大的政治制度或得力的賢臣來輔佐自己,鞏固自己的統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因此,從公元738年開始,也就是翰林學士院設立沒多久後,唐朝的王言起草出現了內外兩制的趨勢,並延續到了五代兩宋時期。在中晚唐時期,唐朝的兩制草詔格局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在初唐的基礎上,唐朝的兩制草詔進一步得到了發展,與前期起草公文一類的不同,這個時候翰林學士負責起草的不僅僅局限於公文,還逐漸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起草詔書。

這個時候,唐朝的兩制草詔格局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在中晚唐時期,兩制草詔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紙質和草詔權限。最初,起草詔書所用的紙主要是黃麻紙。在《翰林院故事》中明確有文字記載:「自今已後,尚書省頒下諸司、及州下縣,宜並用黃紙。

」黃麻作為書寫材料因為其數量多且不容易融化,因此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然而,到了公元710年的唐隆政變後,草詔所用的書寫材料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最初的黃麻變為白麻。這一建議最初是由劉幽求提出的,在史料《劉幽求傳》中曾有記載:「其夜凡制誥百餘首,皆幽求作也,自為拜相白麻。」唐隆政變後,白麻成為了主要的書寫材料。

用白麻起草詔書一方面是因為白麻質量更好,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某種政治意味。白色在古代代表純潔、剛正不阿,因此,用白麻作為書寫材料既是對詔書中受到表彰的大臣剛正不阿品行的一種褒獎,也是一種對朝臣的警戒,整肅政治風氣的手段。

在中晚唐時期,兩制草詔格局的變化還體現在草詔的權限上。最初,官員除授的草詔權限主要由中書舍人處理。

然而到了唐德宗時期,翰林學士院已經具備了許多以前不擁有的權力。唐德宗貞元時期是這一變化的關鍵時段,內製白麻任免與外製黃麻授命成為主流的草詔格局。這一變化表明,唐德宗時期,兩制草詔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見唐德宗貞元時期是一個政治制度轉折的時段。

這種兩制草詔格局的形成,不僅讓統治者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塑造朝中大臣的形象,更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用以梳理政治關係、釋放政治信號。

用黃麻、白麻的方式靈活應用於行政處分,既是一種表彰,也是一種警示。白麻的使用,象徵純潔剛正,對於受表彰的大臣是一種嘉獎,對於整個朝臣則是一種潛在的警示。這種政治制度,對於鞏固統治者政權、穩定國家政局,防止內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這種格局在後來的宋、元時期得到繼承,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更好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綜上所述,中晚唐時期形成的兩制草詔格局,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繁榮的產物,是統治者為了有效鞏固政權而採用的一種隱形政治手段。這一格局在唐朝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對後代政治制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182ba9f644c0aaf01481a74097361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