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之謎:目擊者聲稱,7層銀棺被牢牢鎖住,有何秘密?

2023-12-25     彤陌紅塵

原標題:成吉思汗墓之謎:目擊者聲稱,7層銀棺被牢牢鎖住,有何秘密?

古代的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擁有最大權力的人,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他們殺伐果斷,睥睨天下,一生的功過榮辱,都是輝煌。

皇帝生前住在巍峨的宮殿,有千萬奴僕前呼後擁,死後則要葬在皇陵。

中國歷代的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陵園,但唯獨元朝沒有皇陵。

身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陵墓,多年來都是令人疑惑的謎團,因為元朝獨特的秘葬制度,人們對於成吉思汗的陵墓眾說紛紜。

01

八白宮的奇遇

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去世,隨後他被秘密安葬,從此他的陵墓,就成了千古謎團,就連他的後人,都不知道他的陵墓究竟在何處。

忽必烈曾經因為找不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於是便決定用成吉思汗生前住過的8個白色毯帳,也就是蒙古包,以及他生前的一些衣物供奉起來,建成了一個衣冠冢。

建成之後,忽必烈從蒙古各部調來500戶人家,大約2200多人為成吉思汗守靈,並賜名為達爾扈特。

游牧民族四處遷徙,達爾扈特人便帶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四處遷徙,直到民國時期,因為戰亂不得不將他的衣冠冢,固定在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

蒙古人住慣了蒙古包,所以如今的成吉思汗陵,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重新修建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成吉思汗的陵墓被日本盯上,企圖盜走,好在最終他們沒有得逞,在政府的保護下,成吉思汗陵完好無損。

1954年,政府撥款了80萬,在此地建造了成吉思汗陵,而考古學家也將此地作為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展開考古工作。

建成之後,這裡被稱為「八白室」,顧名思義,就是由八座白色的建築構成。

據守墓人回憶,之所以選擇這裡作為成吉思汗的陵墓,是因為他們草原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

相傳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時,路過此地,一路奔波勞累的成吉思汗,被此地的風景迷住,不禁疲憊全無。

他興奮指著這裡說:「這個地方太美了,等我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裡吧!」

說完這句話沒多久,成吉思汗就真的死在了征討西夏的途中,而根據他的遺言,人們就把他葬在了這裡。

但在這座陵墓中,人們發現這座陵墓和其他皇帝的陵墓不一樣,一點都不奢華,只有一座銀棺放置在主殿之上。

銀棺被鎖鏈牢牢的鎖住,人們為了研究它,決定開棺。

這一決定受到了守墓人的反對,認為這一行為是對祖先的不敬,但在考古人員的百般央求之下,守墓人最終同意了開棺。

鎖鏈被打開之後,考古人員小心翼翼的打開了銀棺,然而他們發現,這銀棺內竟然有7層,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套一層,層層都有鎖鏈封鎖。

這麼嚴密的防護,讓考古人員十分興奮,他們一度認為,他們或許接近了真相,但在層層銀棺中,並沒有任何的陪葬品,而是成吉思汗生前的一些生活用品。

最後在第七層銀棺中,考古人員發現裡面,竟然只裝著一個精美的牛皮枕袋,當考古人員想要打開它時,守墓人卻堅決反對。

守墓人告訴考古人員,這裡面裝的是成吉思汗的一塊顱骨和衣物,如果打開,就是褻瀆神靈,褻瀆祖先。

在守墓人的強烈反對下,考古人員只好放棄。

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他們難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是這個陵墓根本不是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而是忽必烈後期為祖先建造的衣冠冢。

至於這層層疊疊的7層銀棺,也是忽必烈命人建造的,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這世上恐怕早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02

探索

儘管這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但多年來,成吉思汗聲名遠播,不僅中國人想勘破這個謎題,就連國外的考古隊,也想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日本、美國、蒙古在內的國家,都紛紛派出大量的考古人員,實地考察,想要揭開成吉思汗墓的真相。

2002年,曾有一個美國的考古隊,他們聲稱自己找到了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他們所說的地點,在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以北兩百英里的地方。

他們在獲得了蒙古政府的同意之後,便展開了挖掘行動,可就在他們準備工作時,卻突然撤出了蒙古,原因是他們在途中,遇到了很多超自然現象。

根據考古隊員回憶,他們發現的陵墓由一條長兩英里的牆壁保護著,但在他們準備前進時,牆壁內卻突然湧現很多毒蛇,兩眼閃著綠光,吐著信子,咬傷了很多的工作人員。

除此之外,他們停在戈壁灘的車也突然遭遇了山體滑坡,車上的人員無一倖免,這接二連三發生的詭異事件,讓他們不得不趕緊撤離。

這些事聽起來可能玄之又玄,這支考古隊,最後連成吉思汗墓的大門都沒摸到,就被迫撤離了蒙古,從此再不敢提起這件事。

在他們離開之後,蒙古國的總理還曾指責他們,稱他們打擾了祖先的休息,褻瀆了蒙古人的祖先,才會遭到報應。

總之,鬧到最後,再沒人敢靠近這個地方,至於這裡究竟是不是成吉思汗的陵墓,還不好下定論。

成吉思汗陵墓為何讓人這麼著迷,讓這麼多國家多年來一直惦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老祖宗這無人能敵的功績。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為蒙古帝國掙下了傲人的地圖,最巔峰時期,他的領域東到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到波斯灣,幾乎半個地球都在他的手掌心。

人們認為,蒙古帝國征服了歐亞大陸,那麼他的陵墓中一定埋葬著數不清的金銀珠寶,這些財富寶藏,就是他最吸引人的一點。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忽必烈,讓歐洲人民一度陷入恐慌,他們將蒙古稱為「上帝之鞭」,但即便再偉大的人,也不可能長生。

在為自己的祖孫後代掙下基業之後,成吉思汗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事,但蒙古國和中原王朝不一樣,他們並不追求氣勢恢弘的陵墓,而是實行秘葬制度。

關於這一點,在史書上曾有明確的記載,元朝皇帝的埋葬地點不標記、不公開、不記錄在冊。

所以,不只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成謎,元朝的歷代皇帝,陵墓都是謎團。

「帝陵不起墳,葬畢以萬馬踏平,野草生長,便再難尋其蹤跡」,他們的皇帝死後,人們將皇帝下葬之後,讓馬將此地踏平。

然後讓蒙古軍隊在此地駐守一年,等到這裡的草長出來,看起來和其他地方沒什麼區別了,軍隊再撤離此地。

由於這麼特殊的秘葬制度,也會導致這些陵墓根本無跡可尋,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他們來年怎麼尋找這個下葬地方進行祭祀呢?

這一點,史書上也有記載,蒙古軍隊在離開之前,會在陵墓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

等到來年的時候,母駱駝會根據自己辨認血親的天性,帶著人們找到陵墓所在地。

這些說法都是來自於明朝,也有杜撰的成分,但成吉思汗在考慮自己的身後事時,確實考慮到了這些。

為了使自己的陵墓永遠不會被人們找到,成吉思汗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年,宣布禁止進入肯特山脈,在這個有著4000平方英里的廣袤土地上,沒人知道,他的陵墓最後落地何處。

在傳說中,成吉思汗死後,為了保障成吉思汗陵墓的私密性,他的軍隊在運送棺槨的過程中,會殺死每一個在路上見過他們的人。

等到了這個地方,他們會按照蒙古的喪葬儀式,將成吉思汗下葬,然後士兵們會殺掉所有參加過儀式的人。

葬禮後,會有一萬名騎兵,踏平這個地方,為了掩蓋這個地方,人們會用盡這種方法。傳說,有人稱他的士兵曾改道河流,就是為了掩蓋這個地點。

還有人在他的陵墓上種上一片樹木,以確保沒有人會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等完成這些工作之後,所有知情人都會結束自己的生命,用生命來保護這個秘密。

儘管殘忍又大張旗鼓,這些故事雖然都是傳說,沒有可靠性,但從側面證明這幾百年來,成吉思汗墓的私密性。

無論如何,這個目的最終達到了,沒人知道成吉思汗的陵墓究竟在什麼地方,幾百年來,難倒了這世上所有的人。

03

線索

《元史》中曾有記載:太祖成吉思汗,葬起輦谷。世祖忽必烈,葬起輦谷,從諸帝陵。

元代14位皇帝,有13位皇帝都跟隨成吉思汗「葬起輦谷,從諸帝陵」。

從這個資料上來看,元朝皇帝也有固定的祖墳墓地,就相當於中原的皇陵,而他們很有可能都葬在「起輦谷」這個山嶺區。

那麼這個「起輦谷」究竟是什麼地方,這就是歷代考古學家想破腦袋的事情,在成吉思汗死後不久,就有人前往蒙古,去尋找過答案。

幾百年來,這些考古人將他們得到的資料記錄在冊,希望為後人提供線索。

南宋嘉熙年間,成吉思汗死後的第五年,南宋皇帝曾派彭大雅、徐霆二人出使蒙古,「霆見鐵木真之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但徐霆回來之後告訴皇帝,他自己也不確定這個位置,畢竟五年時間過去,這裡早已經看不出有什麼分別。

這是關於成吉思汗陵最早的文獻,但很遺憾,雖然這段記載成了史學家的重要線索,可當人們沿著這條線索反覆考察之後,發現這條記載並不準確。

那麼《元史》記載的起輦谷,究竟在哪裡?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我國原寧夏博物館館長曾做深入研究,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很有可能在曾經的西夏境內。

《元史》中記載「成吉思汗於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之後史學家將文獻聯繫在一起,才發覺或許「不兒罕合勒敦」才是線索的關鍵所在,因為成吉思汗死時,西夏已經被蒙古帝國降服,版塊納入蒙古帝國。

「不兒罕合勒敦」這個名稱,在其他的文獻中,也曾出現過,而且不止一次,因為音譯的關係,在《蒙古黃金史綱》中,寫的是不兒罕哈里敦。

14世紀初,拉施特寫下了一部世界通史《史集》,在關於中國帝王的記載中,有一條這樣的記載「成吉思汗葬於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

起初歷史學家仍舊將目光聚焦在蒙古,認為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源這個線索是最重要的,但根據當時的情況,成吉思汗的遺體很有可能沒有拉回蒙古。

《蒙古秘史》中,也出現過不兒罕一詞,他指的是當時蒙古帝國對西夏國主的稱呼。

「合勒敦」既是「哈里敦」,也是《元史》中提到的「哈老徒」。

在《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曾寫過「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均葬於阿勒台山中」,「阿勒台」又和「哈老徒」音譯相近。

在西夏時期,曾有一個地名叫「海喇都」,和上面提到的「哈老徒」以及「合勒敦」讀音相同,而且這個地方恰好是蒙古國所建立的一個前哨,而「合勒敦」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恰好就是「前哨、哨位」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斷出,兩者是同一個地方。

而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寧夏海原縣城西南約五里處的天都山,更為巧合的是,這個地方,有一個「三水縣」,而「三水縣」的名字就是因為它是以三水源流而得名。

傳說中,成吉思汗不希望人們找到他的陵墓,所以才有了這眾多的史料煙霧彈,歷史之所以迷人,也正是因為它的撲朔迷離和太多不可考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2b552034554726a6dde4228267ad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