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生院士與科技考古

2020-06-18     archaeometry

原標題:劉東生院士與科技考古

200836日下午,劉東生院士仙逝的消息傳來,儘管深知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仍久久不願相信先生離我們而去的事實。確實,先生大智大慧、高瞻遠矚的大師風範,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淡泊名利、獻身祖國的高尚品德,提攜英才、甘為人梯的長者風度,科學登頂、譽滿學界的光輝業績,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劉東生院士創建了黃土學,不僅是國際傑出的第四紀地質環境學家,而且是環境醫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考古學、高山科考和極地科考等領域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他為科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公認為中國第四紀科學界的一面旗幟,一代宗師!

其實,劉先生對科學事業的貢獻遠不止上述領域。就以我們最為熟悉的科技考古學或考古學來說吧。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劉東生先生即和夏鼐先生一起,倡導建立14C測年實驗室,將當時身處逆境的仇士華、蔡蓮珍夫婦調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一起,具體籌建了我國第一個14C測年實驗室,並測出了準確的年代數據。七十年代,又和北京大學一起,發表了數以千計的年代數據,建立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確切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國14C測年的基礎。

後來,我們認識到,劉先生關心、支持我國的考古事業,並非偶然為之,而有著專業上的淵源。他曾多次參加我們組織的科技考古領域的學術討論會,並作了特邀報告或主題報告。這裡擇選的是先生幾次報告的主要觀點。

20013月,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召開的原始農業對中華文明形成的影響研討會上,先生作了主題報告:黃土高原人類紀以來的環境與中華文。明確指出,我國黃土堆積的主要地區是世界上旱作農業起源的中心地區之一。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中華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以旱作農業為基礎的中華文明與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的其它地區古老文明,無論起源和發展,還是形成模式,都有明顯不同。

2000年4月,在以「科技考古」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先生精闢地指出,迄今為止,有關人類起源的地區都落在季風區範圍內,這中間應有內在的聯繫,值得深入探討。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點明,黃土區與華夏文明起源的關係密切,也值得深入研究。

2005年5月,國際第35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先生欣然應允為大會作了特邀報告,他以黃土之路——人類進化之路為題,以第四紀黃土的產生與演變為背景,闡述了中國大地的古人起源、進化和繁衍以及古代文化的興衰與古環境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之後,先生又將黃土之路向西一直延續至歐洲,向我們展現了遠在草原絲綢之路前,中西方或歐亞大陸間,即有著基於黃土的天然聯繫。

顯然,以上內容,僅僅節選自先生「客串」科技考古學術會議的報告,儘管如此,已足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領悟到先生所創的「黃土學」是多麼博大精深,也足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感悟到先生治學之嚴謹、追求之執著。在這方面,先生無疑是我們崇拜的偶像,學習的楷模!

200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先生滿腔熱情地給予了關心和支持,他和席澤宗、吳新智院士一起擔任名譽系主任,並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建議籌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院科技考古聯合實驗室。

然而,正當我國科技考古事業日新月異發展時,先生走了。我們感到無比地悲痛和無奈。為告慰先生在天之靈,我們將和其他受到先生恩澤的專家一樣,以先生為榜樣,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將畢生獻給祖國的科技考古事業。

劉東生院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9_ixXIBfGB4SiUwvh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