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吃小米的野兔

2020-07-22     archaeometry

原標題:新石器時代晚期吃小米的野兔

兔是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出土用野兔骨骼製作的原始裝飾品。寧夏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發現了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史前人類廣譜適應過程中狩獵野兔的動物考古證據。農業出現之後,人類食物生產的數量增加,為人類自身提供了主要的食物來源。同時,集中出現的食物資源也吸引了其他小型動物不時光顧人類的聚落和農田。因此,通過考察這些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我們能夠探討人類生態系統早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根據「我即我食」的原理,動物骨骼的CN穩定同位素分析能揭示動物的食物來源,幫助考古學家確認動物與人類生態系統的關係。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尚雪副教授與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生膨菲博士針對陝西榆林仰韶文化晚期楊界沙遺址和王陽畔遺址出土的野兔(Lepus tolai)(圖1)、人和家養動物骨骼開展了系統的骨骼CN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野兔食用人類農作物的實證。通過與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出土野兔和其他小型動物同位素數據的對比,揭示了史前粟黍農業的擴張發展對人類聚落周邊野兔食性的長期影響(圖2),確認了距今4900年左右黃土高原北部地區的野兔與人類已經建立起了共生關係。

1. 楊界沙遺址出土野兔(Lepus tolai

2. 1: 興隆溝; 2: 王陽畔; 3: 楊界沙; 4: 五莊果墚; 5: 東營; 6: 泉護村; 7: 下河; 8: 石峁

該研究一方面表明通過考察考古遺址出土野兔的食性變化可以探討史前粟黍農業活動對中國北方地區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共生野兔的出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先民對兔的馴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考古期刊《Antiquit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1167),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8ZDA218)等基金的資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XkyenMBiuFnsJQVXH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