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南麓更新世末期石器原料經濟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5-11     archaeometry

原標題:小興安嶺南麓更新世末期石器原料經濟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器原料是史前人類製造工具和從事生產、生活活動最為重要的物質資料。對石料性質、來源與開發利用方略進行研究,對於揭示史前人類的工具製作水平、資源的認知開發能力以及人群流動模式和棲居策略等具有重要意義。近日,《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題為「Lithic raw material economy at the Huayang site in Northeast China: loc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s adaptive strategies in the Late Glacial」的研究論文。論文對中國東北地區小興安嶺南麓樺陽遺址石器原料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在距今約1.5-1.4萬年,該地區的史前人類對石料資源的采備和利用策略呈現出向本地化與多樣化轉變的趨勢,並顯示出與更新世末期晚冰期階段氣候環境變化的相關性。

1樺陽遺址地理位置與探方分布(岳健平、楊石霞供圖)

樺陽遺址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經過系統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其中遺址第2文化層(距今約1.4萬年前)作為主文化層揭露出數以萬計的石器遺存。研究者以該階段的石製品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野外地質調查、顯微薄片分析、技術類型學、空間分析和拼合研究等手段,探究遺址石料類型、來源、開發利用策略與空間組織方略。研究表明,樺陽遺址該文化層為一處原地埋藏的石器製造場,較為完整地保存了距今約1.4萬年前人類活動的原始面貌。遺址中源於附近河灘的多種原料被開發利用,不同類型的石料依據史前人類的生產生活需求被加工成不同的目標產品,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產序列,並且不同的原料-技術產品呈「堆塊」狀分布於遺址的不同部位,顯示出樺陽史前人類對石料資源高度的認知性、選擇性與開發能力,以及清晰的技術與空間組織策略。

2樺陽遺址周邊石料分布情況(岳健平、楊石霞供圖)

基於小興安嶺南麓遺址內和遺址間的石器組合對比,研究者認為該地區史前人類的石料開發利用策略在距今約1.5-1.4萬年較此前階段發生了重要轉變,呈現出本地化與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此時期的古人類採取本地化的原料采備策略,集中開發遺址附近不同類型、不同質地的石料資源;另一方面,不同的石器生產策略被運用於開發不同的石料,在石器原料、打制技術、工具類型等方面均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上述轉變連同陶器的出現指示距今1.5-1.4萬年前後小興安嶺南麓人群流動性的降低,以及人群棲居策略由遷居式向後勤式移動的轉變,並進一步顯示出與晚冰期氣候環境變化以及人口增長的密切聯繫。

3樺陽遺址主要原料生產序列(岳健平、楊石霞供圖)

該項研究系統揭示了小興安嶺南麓地區更新世末期人類對石料資源的采備和開發利用策略,為探究晚更新世東亞與東北亞人類行為的演化以及人類-環境的互動關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為從石器視角出發思考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或新石器化歷程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該研究由安徽大學歷史系、中科院古脊椎所、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德國馬普學會等的資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8G8CXIBfGB4SiUwWH1S.html